■记者 王超
“儿科医生本身供不应求;二孩生育政策放开后,医患供需矛盾凸显,若不尽早储备人才就会出现‘儿医荒\’。”昨日,西安一位儿科专家对记者说。
儿科医生供不应求
“国家放开二孩生育政策,未来几年将会有出现‘婴儿潮\’,人手本就紧缺的儿童专科医院将会面临更大压力。”西安市儿童医院医务科主任张耀祖昨日告诉记者,作为陕西省、西安市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该院总院每天接诊量已达5000人左右,儿童医院设郊区的7个门诊部每天接诊量都在200人左右,医护人员确实不堪重负。
“近年来,儿科医生离职率普遍较高,儿科人手不足已是各大医院常态。”西安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王立平分析,儿科医生短缺大致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医生培养方面。1983年我国曾设立儿科本科专业,但从1998年开始被合并到其他专业,导致专业儿科医生衰减。二是更现实的因素。在现有薪酬体系之下,医生的收入很大程度来自药品或者医疗器械,因而整体收入偏低。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何文说,儿童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疾病特点,特别是新生儿,病情复杂、疾病变化快;最麻烦的是,孩子常常无法说出自己的病情,很大程度上依靠父母的转述,需要儿科医生凭经验去判断、观察,技术门槛相对更高。而且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往往是成人科室的2-3倍。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都是无陪护科室,需要24小时照看护理,医生平均4天就要倒1个夜班。而且,儿科门诊是典型的“零容忍”,一点失误都不能有。
请理解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责任大、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招人难,留人也难,可以说是一种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我门诊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有时高峰期一上午要看五六十个孩子,真的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休息。”何文坦言,儿科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有目共睹,儿科也是医患矛盾和医疗暴力的高危区。
“儿童病情变化快,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执业风险高,儿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前不久,一名两三岁的男孩因感冒发烧来医院就诊,护士给输液扎针时,孩子的爷爷奶奶及妈妈就絮絮叨叨,要让护士一定找准血管莫扎偏。孩子血管本身就细难找,加之家长一起围聚在身边,无形中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那名护士面对这样的情形,手有些发抖都不敢扎了。”何文说。
“我一直从心底里喜欢孩子,每天面对天真、单纯的孩子,我感觉特别开心。在儿科已经工作26年了,虽然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压力大,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将长大成人。所以希望大家对儿科医生少些抱怨,用热心和良心加入到呵护未来花朵的队伍中来,也希望家长们多点理解和尊重,莫让儿科医护人员背负太多压力艰难前行。”何文说。
多措并举破解困局
如何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西北大学教授杨健飞指出,要采取多项措施,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力争每个地级市都能够设置一家儿童医院,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都应设置儿科,同时将儿童家庭作为基层全科医生、家庭医生重点签约的对象。其次,要加强儿科人才培养,在医学院校开设本科儿科专业,扩大研究生儿科医师培养规模。第三,要加强政策保障,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此外,儿童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做好和加强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的疾病预防工作。
新闻推荐
放眼全国,博物馆讲解员流失并非罕见现象,但博物馆这个文化遗产“宝库”,还是让许多优秀讲解员恋恋不舍。1999年,杨烨在碑林实习。2000年大学毕业后,他就留了下来成为讲解员。很多人都将讲解员...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