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问世20余年了,近几年,尤其是今年集中在各种舞台上大放光彩:北京人艺话剧版、首师大交响音乐剧版、电影版之后,羊年岁末又迎来了歌剧音乐会版、陕西人艺和校园版话剧的先后上演、电视剧版的杀青……如此密集的多艺术形式解读,一方面说明《白鹿原》原著的艺术水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文学魅力历久弥香,另一个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视为艺术界创新缺乏、原创作品不足的一个市场信号——
岁末的舞台上,《白鹿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头戏,话剧、电视剧“扎堆”上演。实际上,名著时不时被重新演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对原著本身艺术魅力的肯定,也侧面反映出艺术界创新缺乏、原创作品不足的现实。
经典作品是再创作富矿
小说《白鹿原》1993年首版至今发行量已突破500万册,这些年间,陆续有同名秦腔、北京人艺版话剧、交响音乐剧、电影的上映。2015年末《白鹿原》集中在西安舞台出现,12月15日歌剧音乐会版在西安首演,12月31日陕西人艺方言版话剧首映,2016年1月6日校园版话剧上映,与此同时电视剧《白鹿原》也在众人期盼中宣告杀青。
《白鹿原》为何频频被改编?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阿利认为,小说《白鹿原》是一部经典,经过20多年积累了强大的读者群,也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观众群。因此从市场转换视角来看,它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IP(潜在文学财产)。所以,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必然现象。“近年来文艺政策的不断深化,也让《白鹿原》遇到了一个激发的时代。”他认为,《白鹿原》这部小说本身有强大的号召力,目前市场化转变的条件和环境都已成熟,广泛的读者很自然就会转化为观众群,所以这种“扎堆”现象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将迎来不断改编再现,这部50万字的小说改编潜力很大,因为它内容丰富,单独将其中某个人物拉出来就可以改编成一部剧。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可复制,只能通过各种艺术方式向它致敬。”著名评论家李星提到了经典的力量。虽然比起《红楼梦》等名著,《白鹿原》问世时间尚短,但是作为当代文学精品,它却有着非同凡响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鹿原》写了近百年社会巨变中劳动者的命运和善恶走向,非常感人。二是这部小说塑造出了诸多典型形象,比如典型的农民形象白嘉轩、叛逆者形象黑娃等。三是它从骨子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精神不会因为制度和时间变迁而发生改变,例如向善向真向美的追求……李星认为《白鹿原》依然是当下人们精神上的一个文化标杆,人们还在精神上追求着它、纪念它、扩大它的影响。
原创匮乏导致改编“盛行”?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典被改编的几率是最大的。”电影评论专家,陕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亚莉告诉记者,集中改编翻拍《白鹿原》说明它很伟大,另一方面影视业改编翻拍经典作品近年很常见,这也侧面反映出小说原创佳作匮乏,因为反映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太少了。
记者获悉,今年关于西游记的影视作品据说有30多个。近年来的电影作品很多是翻拍,去年的《重返20岁》《新娘大作战》《我是证人》等多部电影是购买韩国等国家已经上映的电影版权,进行改编重拍。影视市场对原创佳作的需求是急迫的,《三体》获大奖之前同名电影就宣告启动,去年茅盾文学奖名单一出来,很快就传出获奖作品之一的《繁花》要被拍成连续剧的消息。
裴亚莉认为,无论是舞台剧还是影视剧,都需要一个故事性很强的经典文本。“可是现在小说创作整体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她认为《白鹿原》《废都》《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高峰,它们深刻反映并记录着那个时代,但是如今本应出佳作的时代,记录、思考、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学佳作却太少了。因为少,所以只能密集改编以前的经典作品。
这也给广大创作者提了一个醒,关注当下的时代,关注现在人们的生活,这种文学佳作无论是市场还是普通观众都希望越多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顾荣)2016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正在进行中,今日在市人社大厦一层大厅就将举办一场免费招聘会,有需要的市民赶快去看看。今天上午的招聘会,由市人社局职介中心和新城区人社局联合举...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