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元旦前夕,我参加了一次年终文艺演出,虽然演出很不成功,但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在雁塔区北池头小学上六年级,那时候正是学雷锋的高潮时期。学校为了参加由区教育局组织的“迎接1965年元旦文艺汇演”,要求每个毕业班出一个文艺节目。我们六年级丙班选定的节目是小歌剧《五好红花寄回家》,剧中表现的是一位农村小伙应征入伍即将离开家时,家人和乡亲们为其送行的场景。虽然是小品剧,可是其中不仅有独唱、领唱、合唱和助唱,还要求演员有动作,要表演。我在其中扮演一位乡亲,就是如今流行的“路人甲”、“路人乙”之类微不足道的角色,除了在主要演员每一段唱词结束时,与大伙儿随声附和一两句唱词以外,没有一句单独的台词。
节目一开始,演员集体上场,参军的小伙胸前戴着大红花站在最前面,集体唱道:小伙参军就要离开家,大家来送他,人人送他一句知心话。反复几遍之后,老父亲叮咛他到部队要听党的话、遵守纪律、做个好战士;母亲嘱咐他到部队要安心,千万不要想家;姐姐送给他一本《雷锋日记》,勉励他好好学雷锋;两个妹妹的出场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她们要求哥哥到部队以后寄回来一朵大红花。她们既不要玫瑰,也不要牡丹,就要他的五好光荣花。最后是小伙子向大家表态,决心不辜负家人和乡亲们的厚望,到部队好好干,一定要把五好红花寄回家。
从12月初开始,每天放学前我们都要排练一个小时。起初还算顺利,可是到了12月中旬,原来扮演参军小伙的吕省民同学坚决不干了,排练被迫终止。原因十分可笑,就是因为他在剧中要将扮演其父母的同班同学叫一声“爹、妈”。年轻气盛的他认为这是一种耻辱,接受不了,无论老师和同学怎样做工作,他都不听!班主任孙老师因此非常生气,无奈之下,只好另换他人。“临阵换将”,其结果可想而知。在12月30日的汇演中我们的节目名落孙山,没有拿到任何名次。
此事过后,吕省民一直担心孙老师会因此给他小鞋穿。因为西安外国语学校准备在我们学校招生,全校3个毕业班包括吕省民在内,我们一共 13位同学被学校和老师推荐报了名,当时已经进行了面试和口试,只等来年七月份中考一结束,就能见分晓。后来的结果是13人中只有吕省民和我两个人荣幸地被外语学校录取了。
不久前,我们去探望病中的吕省民。在他的病床前回忆起他当年中途撂挑子的趣事时,他爱人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说:省民曾多次对她讲过这件事,每每提及,他都对自己当年因为幼稚和负气影响班级荣誉的莽撞举动感到十分懊恼。□李生海
新闻推荐
新城区知行合一焕发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西安育英小学深入推进中小幼共建共强工作纪实
■记者司文新城区教育局党委创新建立的“中小幼共建共强”工作机制,使各学校之间紧密联系,他们共同教研、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作为后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