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 煤竭城不衰 黑色变多彩 ———陕西铜川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调查

来源:商洛日报 2016-06-08 08:07   https://www.yybnet.net/

新华社记者 李勇 都红刚 陈晨

编者按:资源型城市转型是难题,但也必须破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发展环境。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发展基础,努力建设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煤城“黑色变多彩”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4月下旬,新华社调研组一行对铜川转型发展特别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采写了调查报告《煤竭城不衰黑色变多彩———陕西铜川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调查》。这是一篇资料翔实、分析透彻的调查报告,也是一篇务实创新、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对加快铜川系统深度转型,特别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报今日予以全文刊发,旨在引导各级干部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共谋铜川改革发展大计,共创铜川转型发展新路。

作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陕西省铜川市主动将去产能与产业转型相结合,以一套上“新”不弃“旧”、循环经济换挡、新兴产业接续的“组合拳”,为老煤城注入新活力,初步实现了发展动力转换、经济逆势增长,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

产业“上新”不“弃旧” 矿区“停产”不“停业”

地处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带的铜川因矿设市,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影响,铜川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凸显。据测算,当地煤炭资源也仅够再开采25年。

“为避免陷入‘煤竭城衰\’怪圈,铜川主动走上转型之路。”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一方面,铜川提前布局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167万吨;另一方面,坚持“上新”不“弃旧”,以“精”化“剩”,从煤、铝、电、水泥四大传统行业的供给侧发力,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占地25.5平方公里的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便是铜川实施“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产业模式的尝试。

从兰州来此落户的陕西铭帝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军说,以往铜川产铝却不用铝,铝水直接做成铝锭外售。公司从事铝品深加工,当地铝厂可直接将铝水供给他们使用,无需再经过铝锭化水过程,节能节电,提高了利用率,还解决了就业问题。目前,公司538名员工绝大多数是铜川本地人。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程晓儒说,园区以煤发电、用电炼铝、铝深加工,电厂灰渣再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盘活了老产业,实现了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

目前,园区已形成产业集群项目5个,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7.3亿元,占铜川GDP的1/4。预计到2020年,园区工业产值达40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1万余个,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铜川”。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转型,被“去”掉的老煤炭企业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力争做到矿区“停产”不“停业”,去产能“转岗”不“下岗”。

拥有2394名员工的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自去年9月停产以来,通过企业内部分流、对外拓展业务等方式,实现多数职工“二次就业”,目前待安置员工已减至770人。

记者在王石凹煤矿看到,矿区内绿草如茵,保存完好的苏联专家楼、苏式选煤楼、工人俱乐部环山而立,以往运送工人的缆车穿梭依旧,铛铛的铃声在天空回荡,自然风光的秀美与工业基地的壮阔相得益彰。

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说,铜川正在将这里打造成为工业遗址公园,未来游客可在此体验别样的煤矿知识之旅,届时,至少330名矿工将吃上“旅游饭”,辐射带动家属过千人。此外,矿区已规划建设一座光伏发电厂,并打造1100余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做到“煤空城不空”。

新兴产业接续 “煤二代”华丽转身

作为“药王”孙思邈的故里,铜川境内中草药品种共683种,野生药材总蕴含量达10万吨以上。以往,由于缺乏产业引导和中药深加工企业,这一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如今,铜川将中医药养生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并以此为链条,衍生出中草药种植、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一批产业。

在耀州区小丘镇移村占地700余亩的丹参种植园内,村民闫毅辉告诉记者,去年自己试着种了一亩丹参,净赚了近2000元,今年准备在自家的苹果园里再套种2.5亩。全村810户农户中,有170户在种植中草药,种植户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陕西上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祥说,公司承担了铜川市部分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和科研基地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药材推向市场。目前已累计带动包括220户贫困户在内的600多户农民,农户每亩地净收益在2000元以上。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铜川人在煤炭行业之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38岁的耀州区关庄镇墓坳村村民韩永平曾是一名煤矿工人,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他无奈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去年下半年,他来到位于铜川新区的陕西兴盛德药业公司成为车间工人,公司管吃管住,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能攒下一大半,他终于可以盘算着给家里盖一院新房。

这家2014年投产的企业,如今建成三条生产线,年加工1万吨中药材。300多名员工当中,有不少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煤二代”。

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化办公室工作人员马耀锋说,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16个,企业7个,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左右,中药材规模化效应进一步凸显。

产业结构由“重”变“轻” 煤城“黑色变多彩”

黑色曾是外人眼中铜川的代名词:仅有80余万人口的城市,煤炭产业工人和家属就有21万。“一煤独大”也让铜川饱受环境污染之苦,199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称铜川是“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成为当地人难以言说的痛楚。

随着发展动力转换,铜川的产业结构由“重”变“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煤城的主色调正由黑色变为多彩。初夏时节,走在铜川的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只见满眼绿色、生机勃勃。连珍禽朱鹮也越过秦岭,在铜川繁衍栖息。

在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一排排欧式风格的农家小院沿街而立,村子内外绿草如茵,不时有新人在这里拍摄婚纱照。45岁的乔金红说,自家去年开始做农家乐,旺季时每天的毛收入有2000多元,如今全家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村支书李云南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68万元。

不仅如此,铜川依托历史文化名人富集、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地貌形态多样优势,打出“全域旅游”名片,黑色煤城正在成为一座多彩的旅游之城。

在药王山景区,游客人数从2011年的61万攀升至2015年的124万。而由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照金革命根据地,已成为当地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3万余人。

转型正在为铜川赢得发展新机遇。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铜川经济实现逆势上扬,生产总值增速为9.6%,位居陕西第三位。

“‘十三五\’期间,铜川将坚持以系统深度转型为主题,积极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文化引领全域旅游等‘十大工程\’,实现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与可持续发展并重转型。”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说。(新华社西安6月7日电)

新闻推荐

陕西整治网络市场严厉打击售假侵权等行为

新华社西安6月11日专电(记者薛天)记者从陕西省政府获悉,本月起至11月底,陕西省工商局在全省开展为期6个月的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将全力促进陕西网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据了解,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以电子产品、...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 煤竭城不衰 黑色变多彩 ———陕西铜川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调查)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