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祀捷
■记者张潇实习生刘欣佳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引智专家、原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国际纳米电介质研究领域权威学者田中祀捷荣获西安市外国专家最高荣誉“西安友谊奖”,这也是西安交大的外国专家首次获此殊荣。田中祀捷教授接受了采访,讲述了自己对学术的感悟、与西安交大的交流合作以及切身所感的西安和中国的变化。
学科交叉始终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感
田中祀捷教授196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退休前任教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职于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士(IEEELifeFellow)、日本电气学会终身会士(IEEJLifeFellow),曾获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奖、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怀特黑德奖(IEEEWhitehead奖)、达金奖(Dakin奖)、国际大电网会议技术奖(CIGRE技术奖)。
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田中祀捷教授善于通过联想发现新领域、解决新问题。上世纪7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他在听了一场其他领域关于“介电泳”现象的讲座后受到很大启发,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研究领域,采用类似的思路进行实验,最终揭示了“水树”(聚合物绝缘材料发生降解的一种现象)的形成机制,开拓了该研究领域。
除了跨学科的研究意识,田中祀捷教授认为利用新方法推进研究也很重要。在早期研究中,他就率先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引入局部放电领域的有效性,由此赋予这一传统领域新的生命。“今后在纳米电介质的领域,仍要在有机和无机两方面拓展研究范围”,田中祀捷教授始终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感,这也成为他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灵感源泉。
他认为,复合纳米电介质已经到了实用化的阶段,在医药、化工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将来可继续扩大其应用范围,以其为基础开发高新材料。
铺路搭桥助力西安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
2013年田中祀捷受聘为西安交大电气学院特聘教授,年近八旬的他,每年五六月都为交大电气学院学生开展特别授课,热心于为交大培养青年人才。6年来,共计培养研究生108人,留学生41人。
田中祀捷教授说,西安交大拥有大量优秀人才,是一所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基于对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科研学术成绩的认可,他还积极推荐西安交大教授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为交大电气学科率先建设世界一流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渠道;倾力促成日本早稻田大学与交大的长期实质性合作,实现了交大电气学院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早稻田大学IPS/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3+2”计划,并且积极推荐优秀青年老师和博士生赴早稻田大学学习。围绕国际学术前沿,田中祀捷教授分别与电气学院成永红教授、吴锴教授、李盛涛教授,以及曾经在早稻田大学访学的陈玉副教授等开展深入合作研究。这些,不仅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与动力,也为该校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领军人才的培养和率先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长安情结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摆渡人”
关于西安交大的“双一流”建设,田中祀捷教授认为加强国际交流,开阔视野,对于提升学术实力的意义不言而喻。他认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巩固基础学科的教学,立足新构想推进独立科研,工科研究更应注意应用面。此外,对于“一流”的评价是多元的,在构建一流大学时,除了外界参考学术团体的评价,更要保持自身的视角和评价指标,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一共来过中国27次,其中有10次是到西安,1972年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而第一次到西安是1996年”。谈到对西安的印象时,田中祀捷教授感慨西安日新月异的变化。比起20多年前,西安的街道变得整洁了,交通秩序有了很大改善,城市建设更加现代化。西安一方面是承载汉唐历史的古都,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进现代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下,西安面积和人口不断增加,向着国际化都市发展。
学术的交流与文化的交融,让田中祀捷教授深深爱上了中国,爱上了陕西,爱上了西安交大,他还特地让自己的孩子来到西安,让他们自己感受中国的文化和发展,并希望他能将中国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日本年轻人。“出于对大唐风韵、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我一直对西安怀着特殊的向往之情。希望西安能继承大唐开放的胸怀,继续推进新都市的建设”,他谈道,“我现在获得了10年签证,这让我每年来交大非常便捷;城市交通的改善,让我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就能从机场抵达市区;像支付宝这样的电子支付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非现金支付成为现实,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的发展排除了语言障碍,使得沟通更加顺畅;西安交大校园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好,走在丰茂的梧桐树下心情非常愉悦;我觉得,这里的学生非常勤奋好学,搞起科研来也愈发严谨,这将不断激发创新涌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供图)
新闻推荐
近日,灞桥区法院召开2018年度第九次专业法官会议,会议就该院正在审理的一系列集团案件,如何统一裁判尺度问题进行研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