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抱着他参与出版的书
传统节日、传统美食、传统武术、老手艺、戏曲……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任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的王智,从2002年起下决心一辈子就干“挖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件事,一腔热忱至今未变。他一路见证了西安市“非遗”保护的发展历程,也一路成长为“非遗”领域专家。传统文化复兴,“非遗”项目万众瞩目,王智成了西安“非遗”保护领域的“网红”人物——去年一年做了103场讲座;今年,他参与的网络直播“西安年·最中国”的受众就达2000多万人。“藏在生活中‘非遗’背后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他说其实“非遗”本身才是最大的网红。
33岁认定“非遗”保护为终生事业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那一年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从国家、省、市、区县四个层面开启非遗探寻和保护之路。时光倒回《公约》生效前7年,1999年32岁的王智在西安市群艺馆农业文化调研部任职,正忙着在三秦大地寻找民间手工艺,要带去参加2000年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世界文化博览会。
庆州是西安友好城市,那一届的世界文化博览会声势浩大,有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我受派待了一个半月,看着他国和城市民间文化展品那么丰富,很受震撼。”王智清楚地记得西安展位有些摄影图片、铜车马和兵马俑复制品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另一个震撼是通过参加一场隆重的祭孔礼仪。“能感觉出来他们深受儒家影响,很多礼仪依然用在生活中。”王智感觉别的国家的人都这么热爱我们的文化,有点说不出的味道。
三十而立,王智说自己是33岁而立。第二年他停薪留职一年,自筹资金去韩国学习。“当时已经结婚有孩子了,别人可能觉得我的决定很荒唐吧”,他说当时没有非遗的概念,不知道要去学什么,就想换个环境,弄明白内心的方向。背了100个小时的韩语,带上一年生活费和学费,他上路了。
“这一年对我影响极大。”王智回忆一年中他和30名韩国的学生、记者、企业家结对子互学语言。“最逗的是一个庆州的李先生说的汉语我听不懂,原来他一直在自学一本《学说中国广东话》。”王智在刚兴起的网络上看了大量的书籍,结识了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一颗心更加坚定。
2002年年底他回来了,买了一个二手笔记本电脑,下定了决心:“今后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挖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主动和“非遗”老艺人交朋友
决心已定,如何寻找挖掘呢?2003年,一位老人拿着高粱秆做的“钟楼”来到市群艺馆,咨询这个作品可以放这里吗?王智的眼睛亮了。精致手工艺经王智推荐给媒体,报道后反响很大。他主动寻找,也有人慕名而来。民间艺人和他们的作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3年9月,西安市第八届戏曲节。有了积累的王智建议设民间艺术展,一排排作品展出后一炮而红。接下来的两年间,王智熟识的民间艺人从50余人到几百人,民间艺术作品占满了整整两个展厅。
王智总结出寻找非遗的“小诀窍”。“根据人群、习俗、民谣、文学,甚至挖掘身边的人去调查,要有情怀,要尊重老艺人,了解他们的艰辛,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他和很多艺人都成了朋友,也留下了很难忘的回忆。
“民间艺人的生活条件真的太艰苦了,能做的是抢救非遗的同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王智一次偶然发现打草鞋架子和它的主人赵晓明,就推荐他去参加文化活动,现场打草鞋被围得水泄不通。接着有人主动找到村里定长期订单。如今打草鞋不仅成为非遗,而且带动当地村里的40余名妇女一起打草鞋贴补家用。
让王智最难忘的是与临潼道情皮影戏传承人卢学林相识。两人2005年第一次见面就在火葬场,卢学林当时在临潼火葬场当司仪,分身无暇,只好约在工作地。两人一见如故,卢学林随后放弃稳定工作,建起皮影社,苦苦坚守。“有一次他在西安演出了17场,就特别高兴,他说要带着皮影走出国门。”王智伤心地回忆说,不久他出了意外,扛到2017年去世了。“我到和他初见的火葬场送他,五味杂陈。12年一个轮回。当时就想,我和老艺人相逢的意义是什么?或许留下的就是这一摞摞口述史和他们的音容笑貌吧。”
王智推动并见证着西安非遗的发展。2003年至今,西安非遗保护从起步到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非遗博物馆,王智也从青年熬到了白头。他走过3000个村落,挖掘调查了5000多个民间艺人,用坏了数个数码相机、录满了几十支录音笔、录音录像照片填满了30多个硬盘、和志愿者一起收集了20000余件实物,整理出350万字的非遗濒危抢救项目传承人口述史……“很多人说我是‘非遗’保护专家,我觉得我只是有幸聆听5000个民间专家讲课的草根。”他笑着说自己不算网红,“非遗”本身才是最大的网红。
探究“非遗”背后的文化脉络
从2003年到2018年,人们对非遗从懵懵懂懂到如数家珍。尤其是“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的举办,传统节日热闹纷呈,传统手工艺夺人眼球,传统民俗大发异彩……这些都在非遗序列里。人们欢度中国年的时候,感到一种莫大的传统文化感召力。王智也有了新的方向。
他的视角开始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对某一类非遗进行全国性的对比,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王智提到很多非遗全国各地都有,比如剪纸,光陕西不同地方的特点都不一样,放眼全国更是如此。他作为撰稿人之一的《陕西剪纸(西安卷)》就调查了300多个剪纸艺人,了解百年剪纸历史。“我还发现文化研究,要有开阔的地域性。”他解释如果想研究西安文化,就要了解宝鸡、渭南等地区的,因为人口流动会让文化互相渗透传承。“比如西安为什么民歌很少?那是因为传统戏曲太发达,把涌入的民歌都吸收到戏曲里了。”
王智挖掘传播非遗的舞台也更广了,也越发忙碌。他从西安非遗博物馆展厅到幼儿园、中小学到各高校、省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央视直播间、省市电台电视台、网络直播……他四走丝路,沿途留下挖掘和宣讲的身影。“2017年我做了103场讲座,带着几百件实物做乌兰牧骑式体验式讲座,讲非遗背后的智慧、民俗、精神和创造力。”他戏称受众人群从3岁到80岁。今年10月,冯骥才邀他去天津大学演讲交流,让他觉得受到了自己“偶像”的肯定。
这种忙碌也是一种田野调查的升华。他还作为主撰稿参与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西安濒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口述史)《关中老作坊》等书籍资料的编纂。
“非遗研究到深层会发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和文化基因。”王智说自己51岁了,以前感觉在和时间赛跑记录口述史,“非遗”保护在和城市化进程赛跑,现在觉得自己也在和时间赛跑。“我想把所有采访的老艺人的录音都整理出来,给他们每个人都写个口述史”,还想继续分类研究,在“非遗”海洋中游得更深更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樊华)28日上午,陕西高院在西咸新区管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铁路运输法院集中管辖西咸新区行政案件的相关情况...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