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安 今日长安 今日高陵 今日蓝田 今日周至 今日户县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今日西安 > 正文

省人大代表段小龙建议: 推进陕西省青年婚育公租房建设 优先分配给已婚无房有收入青年

来源:华商报 2021-01-30 02:06   https://www.yybnet.net/

存在现象

结婚率低、出生率低、初婚年龄持续走高。怎么办?

结婚率低、出生率低、初婚年龄持续走高。省人大代表、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段小龙在调研中发现,青年人认为影响结婚的因素中,住房占比达87.5%。段小龙建议,推进陕西省青年婚育公租房建设,优先面向已婚无房有收入的青年配租;建设多种户型可分配性住房,分配给不同数量育儿家庭;适当给予婚育青年在购房补贴或贷款利息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结婚率和出生率连续降低 87.5%的青年人认为住房因素影响结婚

陕西省民政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陕西省结婚率已连续4年下降,全省平均结婚登记年龄男性30.6岁、女性28.8岁。2019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0.55‰,比上年下降0.12个千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0.83万人,比上年减少0.25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702.37万人,比上年增加27.6万人,且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加速。而结婚率和出生率的持续走低势必会加深陕西省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等问题。

段小龙说,陕西省青年群体在恋爱、结婚、生育的过程中面临住房成本、生育成本、下一代的教育成本、赡养老人成本等多重社会压力,其中持续走高的房价让不少年轻人在婚姻殿堂前望而却步,对陕西省青年人才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产生“挤出效应”。

2019年,团省委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陕西省青年群体婚恋基本状况社会调研,收集梳理了陕西省青年对恋爱、婚姻、生育的态度以及实际情况。据调研,住房(87.5%)、经济收入(62.8%)和交通工具(57.5%)是影响青年群体走入婚姻的重要因素,59.4%的青年认为自己只具备一部分甚至不具备结婚必要的经济条件,加之高额的育儿成本暂缓了青年群体迈入婚姻家庭的脚步。调研发现,有近三成的青年愿意接受租房结婚。

推进青年婚育公租房建设 优先面向已婚无房有收入的青年配租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青年人,陕西省应切实为婚育青年提供精准性强、惠及面广、支持力度大的青年婚育租赁保障住房,满足青年群体发展需求、提高青年的凝聚力,助力陕西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段小龙说,基于“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建议以婚育青年为切入点,西安为试点区,推进青年婚育公租房建设。

“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在住房保障方面为人才提供便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段小龙建议,增加青年婚育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按照规划建设青年婚育租赁住房,优先面向20-35周岁、已领结婚证、在陕无房无车、有经济收入等条件下的青年配租。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挖掘老旧房屋及商品闲置用房等现有存量住房资源,改造建设为青年婚育住房,满足婚育青年多元化住房需求,并对相应人群或企业给予一定的差额补贴。可降低或免除婚育青年申请青年婚育公租房购买社会保险期限的条件。

建设多种户型可分配性住房 分配给不同数量育儿家庭

段小龙同时建议,建设多种户型面积可分配性住房,优化分配不同数量育儿青年家庭。在社区增设共育中心,派驻专业幼师人才和专业社工帮助青年共同照料子女等。

建立健全青年婚育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服务平台,对婚育青年实施租赁房源登记,建立动态的婚育青年公共租赁人群信息档案数据库。

依托陕西各地住房保障信息网,建立“青年婚育公租房”信息查询模块,做好陕西省婚育住房政策、信息发布、数据对接、住房申报信息等工作,为婚育青年申请公租房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

加大货币补贴力度 给予婚育青年在购房补贴或贷款利息等方面政策优惠

段小龙认为,住建部门应对婚育青年定期开展住房需求调研,摸清当地青年住房状况、分布以及需求,及时制定、更新鼓励婚育的租金补贴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将符合条件的婚育青年纳入婚育公租房保障体系,采取货币补贴的形式。一是阶梯型补贴,可根据结婚、育儿年龄和育儿数量发放差额婚育租房补贴;二是叠加型补贴,两个子女以上婚育青年家庭可以家庭为单位在政策性租赁住房补贴基础上申请婚育住房补贴。

除租房补贴外,依据国家法定购房贷款政策,在允许范围内适当给予婚育青年在购房补贴或贷款利息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存在现象

经常看到老人住院无人照料,有的老人临去世都没见到子女,很凄凉。

省人大代表田少库建议:

给独生子女每年20天带薪探亲假陪父母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经常看到老人住院无人照料,省人大代表、咸阳市中医肿瘤医院院长田少库建议给独生子女每年20天探亲假,用于陪伴父母。

田少库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慢慢变老,一对夫妻照顾四个老人的情况十分普遍。老人想让子女陪伴,但子女压力大工作忙顾不上,“有的老人临去世都没见到子女,很凄凉。如果能够对探望和照顾父母有适当的假期安排,就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田少库说:“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其中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但很多独生子女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有几天假,“常回家看看”成了一张空头支票,父母住院生病更是无法照料。”

我国现行的探亲假制度为:(1)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30天;(2)未婚员工探望父母,每年给假一次,20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2年给假一次,45天;(3)已婚员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20天。“其实相比其他节假日,探亲假时间足够多。”田少库说,“但因为各个单位实行标准不一,实际用人制度不一、单位编制不足、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不少在职者无法享受探亲假。”

田少库建议出台地方法规,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作出规定:独生子女每年比非独生子女多给10天的带薪探亲假,共20天带薪探亲假,用于陪伴父母。探亲假也可以与带薪年休假合并,调整为独生子女陪护假等。田少库认为,促进家庭亲情和谐、孝养老人,倡导传统美德的假期,是符合当下社会实情所需。

>>相关链接:老人住院需要照料 西安独生子女每年有20天带薪护理假

一边是年迈的父母,一边是繁忙的工作,怎么办?西安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经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于2020年5月1日施行的《西安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第28条规定: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承担照料责任。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其子女的用人单位应当支持护理照料,给予独生子女每年累计20天、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10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

存在现象

唐诗是西安名扬海内外的文化符号,在西安,却难找到相应祠堂和展馆。

省人大代表王勇超建议:

建立完善唐代诗人纪念馆

打造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名片

西安南郊少陵原曾是诗人杜甫居住之地,很多人知道成都的杜甫草堂,却不知西安也有杜甫纪念馆。唐诗是西安名扬海内外的文化符号,却难找到相应祠堂和展馆。陕西省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唐代诗人纪念馆、做好代表性景点的唐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式,打造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名片。

拍摄“诗都长安”纪录片 建立完善杜甫等唐代诗人纪念馆

“古都长安是唐诗的创作中心与传播基地,唐诗已成为古都长安的文化符号而名扬海内外。”王勇超说,然而,目前的宣传保护与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有些资源尚处于半沉睡状态。因此,打造西安“唐诗之都”这个黄金文化名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西安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很多海外与境外的考察团体与文化旅游者,本着朝拜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的目的从世界各地来到长安,但很难找到相应的祠堂与展馆,献上自己的一瓣心香。”王勇超说,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未能对唐诗文化名片进行深入研究,对西安的唐诗文化资源在战略思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如:西安南郊少陵原曾是大诗人杜甫居住之地,此处明代即建有杜公祠,解放后在原址上建有杜甫纪念馆,但宣传力度不够,文化研究及文旅开发尚未展开。而成都的杜甫草堂可以说闻名天下,到成都旅游的人必到草堂“朝圣”。另外,诗人王昌龄、杜牧、韦应物生于长安、长于长安,至今连一处文化遗迹也没有。

王勇超说,全国性的唐代文学研究会1982年在西安成立,陕西科研院所云集了一批造诣精深的唐诗研究专家,但唐诗研究多限于学术圈,并未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应有的“智库”作用,有关部门的科研规划中也很少将唐诗作为城市名片予以规划,使这一文化宝藏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如何激活现有唐诗文化资源,打造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名片?

王勇超建议,在政府统一协调下,通过宣传媒介、文化旅游、文物、教育等部门联动,把打造西安唐诗文化名片提上议事日程。宣传方面,拍摄“诗都长安”纪录片,加大西安唐诗文化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唐诗与长安有关节目的策划和宣传。文化旅游方面,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重点推出王维与辋川、李白与兴庆宫、杜甫与少陵原、白居易与渭南等凝聚唐诗文化游的黄金线路。此外,在中小学增设唐诗欣赏吟唱选读课,提高学生的唐诗鉴赏能力。

开发唐代诗人的文化资源,针对杜甫、王昌龄、韦应物与杜牧等四位长安籍大诗人,建立和完善相关纪念馆。

做好代表性景点的唐诗资源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古都西安唐诗文化游

做好西安宫殿寺观和街市园林唐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先做好大明宫、兴庆宫、大慈恩寺、曲江等四个代表性景点的唐诗资源开发利用,再由点及面,大力发展古都西安唐诗文化游,全面激活西安文化中的唐诗元素。

可利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牌柱和音频电子等设备,突出唐诗中描绘的大明宫气象;唐明皇曾在兴庆宫接见群臣,诗人李白曾在兴庆宫奉诏写有名作《清平调词三首》,白居易等诗人也写过吟咏兴庆宫的诗歌。可在兴庆宫公园内增加唐诗元素;慈恩寺塔即今之大雁塔,唐代诗人多登塔赋诗,在慈恩诗的旅游中增加唐诗元素的含量,同时对大雁塔南北广场现有的唐诗布展按诗人与诗歌内容重新布局;唐代新科进士有曲江流饮习俗,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于此写下名作,可将唐诗中写曲江、写长安的诗歌全面展示出来。大力发展西安唐诗文化,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采写

新闻推荐

无论在哪都能过一个好年

装扮一新的职工宿舍。←“今年过节不回家,工地挣钱慢慢花”“春运返乡不容易,疫情过后再相聚”“今年过年留工地,我陪你”…...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省人大代表段小龙建议: 推进陕西省青年婚育公租房建设 优先分配给已婚无房有收入青年)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