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画都是老师们做的
本报讯(记者 沈广睿 实习记者 吕聪 实习生 赵露)聋哑人作为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的人捐钱捐物,有的人频频献出爱心,有的人却偏偏把帮助残疾人做成了自己的事业,而这个人就是咸阳康复教育学校校长张温静。1月20日上午,张校长接受本报采访。
对自己极“吝啬”
对孩子很“给力”
张温静的办公室狭小而简单,两张办公桌、四把椅子便是房内的主要陈设。没有暖气,室内温度跟室外几乎没有差别。楼道的墙壁上张贴着教师工作制度,“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服务化、国际化”,可以看出这就是学校多年以来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教室外的墙壁上挂着孩子每天的食谱,记者看到,从周一到周五,没有重样的饭菜。张校长的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永远做家长的知心、贴心、开心的朋友,为了孩子的一切服务。她告诉记者,老师们是在学习如何用生命去爱生命,他们要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去关怀孩子,让他们知道,他们跟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将近年关,学校已放假,楼道里很冷清。可是墙壁上粉色的泡沫壁纸、五彩的贴画却很惹眼。张校长告诉记者,这些贴画都是老师们做的。泡沫壁纸是一个叫“LP27激情队员”的好心人捐的,至今,他们还不知道这位好心人到底叫什么名字。楼道内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老师和义工们在一起的照片。透过教室的窗玻璃,可以看到教室房顶绘有朵朵白云,墙壁是蓝色的海洋,张校长向记者介绍,这是耳蜗2教室,一走进教室就好像走进浩瀚的大海,孩子们都很喜欢。
不断汇聚的爱心
挑战着有限的教学资源
现在,位于建设路的咸阳康复教育学校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并成为聋哑儿童重获新生的重要平台。很多孩子甚至从外省来她们学校就读,进行康复教育。但是,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学条件开始紧张,可需要救治的孩子仍在与日俱增,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成为困扰康复学校师生们的首要难题。“康复学校还需要更多人的帮助,孩子们还需要更多关怀”,这是张校长挂在嘴边最多的话。
据了解,咸阳康复教育学校的前身是咸阳市残联聋儿听力语训部,成立于1997年3月,是一所民办学校。2005年9月,在市残联和市教育局的共同协调下成立“咸阳康复教育学校”,学校开设聋儿听力语训部、行为发育障碍部、小学部等教学部。建校以来,50多名失聪孩子先后接受人工耳蜗项目,并得到康复知识全面系统的培训,最终恢复听力,开始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年来,学校得到了相关政府、爱心单位和企业的捐赠不计其数。(D)(3)
新闻推荐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也接近年底啦,报纸上大篇幅在讲关注农民工,说不要让农民工病死、困死在街头,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好像突然感到一丝温暖,很受触动。农民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阶层,这几年终于有人关...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