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醒来,透过窗户,我看见楼后的高层大楼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朝阳里。高楼之上,是没有一丝云彩的蓝天。
这可是春节之后甚至入冬以来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天气哩。
午后,阳光依然灿烂,天空依然湛蓝。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我下楼出门,走过三号桥,哦,现在已改作“秦都桥”了,穿村绕巷,上了滨河大道,一路向东走去。
渭河边,大道上,有一家三口出来野游的,有情侣们找个僻静处谈情说爱的,有老人锻炼身体的,有姜太公一般蹲坐河边放钩垂钓的。也有年轻的父母或爷爷奶奶,陪着子女或孙儿孙女们放风筝的。天空鹰翔鹤舞,不细看,还以为是真鸟哩!
定居咸阳已经好多年了。初到咸阳时,我就向朋友感叹这里太缺乏自然景观。唯一流经城区的渭河,又几乎被沿途排入的工业污水染成了一条污水河。春夏时节河水上涨也相对混浊,便把污染也淹没了。一到秋冬,水位下降,河水相对变得清澈,这时当你从河边走过时,便有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
尽管如此,渭河却是我这些年里去得最多的地方。毕竟,它是咸阳唯一的自然景观,也是我与大自然亲近的唯一去处啊!
记得咸阳报社刚搬到这里时,隔壁的汇通商厦及后边的嘉阳小区甚至中华小区一带,还都是一片庄稼地。春天里麦苗青青菜花黄,夏秋时麦浪荡漾包谷地撑起青纱帐。那时,我们常在春天领着一双年幼的女儿,在麦田里剜野菜,在渭河边放风筝,享受亲情的醇美和投身大自然所带来的乐趣。
可后来,庄稼地被迅速崛起的成片建筑所替代。还好,中华小区背后直到渭河边仍是一片田野。只是,村民们知道这片土地被征用是迟早的事情,再也无心作务庄稼,而是栽上了苹果、桃李、女贞、侧柏等树木。树木较之庄稼好管理,日后也可以多一些赔偿。这些树木很快就长上来了,形成了一片小树林,也成了山雀、野鸡、兔子们的家园。每当精神疲惫,心也累了,我便独自一人走过街市,穿过树林,来到渭河边上,坐看水东流,仰望白云飞,耳畔传来风声水声鸟鸣声。这时,我便觉得精神轻松了许多,心也静了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就像经过了一次身与心的洗礼。
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那片小树林还是被征用了,成了一片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只可怜了那些鸟雀和动物,也不知逃亡到了何方!
作为人,我比鸟雀和动物们幸运也聪明一些。很快,我就找到了新的去处。穿过两寺渡村,就到了渭河岸边。在这里,我仍然可以与渭河对话。我还常常走过秦都桥,下到渭河滩里。这渭河滩芦苇丛生,蒿草满滩,虽然荒僻,可更原始,也更宁静,漫步其间,令人一下子就忘了城市的喧嚣和尘世的烦扰。在这里,我与青草私语,与清风嬉戏,与流水作伴……我看见成群的野水鸭在水中游玩觅食,看见洁白的鹭鸶在河边亲昵,看见三三两两不知名的鸟雀欢叫着从我的头顶飞过……
哦,这是哪里?胡思乱想着,我已来到了东河滩。2号桥,也就是改名后的渭城桥,往西一二百米处,河滩矗立着许多木桩,木桩四周乱石环拥,有人在乱石沙土间刨挖寻觅着什么。下到河滩,来到他们中间,我问一个正在石缝沙土间刨挖的年轻人:“这些人在这里寻啥哩?”小伙直起腰,像看外星人一样地笑看着我:“咋?你不知道?”说着,小伙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铜钱来,有“开元通宝”、“乾隆通宝”。小伙告诉我,这是一座秦时的木桥遗址,被渭水冲出来已有七八年了,多年来人们都在这里挖寻古物,最多的是铜钱,有人曾一次刨出过一千多枚。小伙说他家住东风路,在机场上班。原来下了班喝酒打牌,常被媳妇埋怨。后来,他爱上了户外活动,常到渭河边钓鱼。发现古桥遗址以后,他就首批加入了刨挖者的行列,他不仅挖出了古钱,还挖出过草虫、鹿角化石和黄铜烟锅。几年下来,小伙不仅刨挖了可观的铜钱,还成了半个古钱币专家。说起古钱币来口若悬河,把我这个外行震得一愣一愣的。
说话间,小伙子又刨出了两枚“开元通宝”,一枚“嘉庆通宝”。我虽然不懂古钱币,可还是从他的手中买了几枚作为纪念。
往回走的时候夕阳正红。渭河水像被人涂上了一层厚重的油彩,变得凝重而沉稳。哦,渭河!尽管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世事不断变迁,可你依然千百年地流淌着,不疲不倦,不怒不怨。在你面前,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有什么理由浮躁呢?(C)④
新闻推荐
我们身边的她们,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兢兢业业,“三八节”到了,记者走进这些普通的妇女,用镜头记录她们的美丽。刘娟:33岁,兴平妇幼保健院护士“今天虽然我们的姐妹们还在生与死的战线上奔波着,可一看到患者...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