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近期全市部分地区、个别蔬菜品种出现滞销难卖。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咸阳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发现菜“难”卖、买菜“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为菜农和市民的一块“心病”。
从蔬菜上市的四个环节说起
5月12日,记者走访了咸阳市南郊新阳光西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从事多年蔬菜批发的孟良师傅,他介绍说:“蔬菜从原产地采摘到农贸市场上零售商手中,一共经过了四个环节,首先是收菜商从菜农的地里把蔬菜收上来,集中到一处。接着是运输者把菜装上车,或长途或短途运往城市里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商接菜后,批发给分散在四处的零售商。最后,老百姓在农贸市场从零售商手里买菜。在每一个交接的环节上,蔬菜都要经过一次加价,到了终端消费者手里时,菜价已是原始菜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恰恰相反,该市场上的运菜商、贩菜商均表示:“很辛苦却不赚钱,卖一天菜还不如给人打工的收入高。”农贸市场里摆摊卖菜的也叫苦连天,一方面是蔬菜“价贱”,另一方面又是蔬菜严重的滞销,都叫嚷着利润低,勉强维持,那么蔬菜滞销的原因究竟在哪呢?
深层剖析蔬菜滞销的主要原因
新阳光西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造成今年蔬菜“卖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集中供菜的出现。去冬今春,南方的气温与往年相比偏低,原本早就该上市的南方菜今年收获较晚;而我们本地的气温较高,所以本地大棚里蔬菜的采收提前。南方晚、北方早,南北的蔬菜在一个时间段集中上市,就出现了现在的滞销局面。其二,大面积的种植。由于去年的菜价偏高,今年蔬菜种植面积便会大幅度增加,导致价格大跌,往往头一年价格卖得高、卖得好的菜,第二年就有农民大量种植,然后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就赔钱,最终造成菜贱伤农。其三,就是信息相对滞后。目前农民了解的市场信息较为单一,单个农民、一个农民合作社只知道部分区域的市场情况,而不了解整个大市场的情况,相关部门又缺乏事前指导,导致农民盲目种菜,而不考虑市场的接受度。
蔬菜贱卖“来势凶猛”,消费者是否感到菜价便宜了呢?
5月12日早晨7:10分,记者赶到了咸阳市北郊文林路双泉综合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里,记者碰到了家住天和苑小区的李女士,她经常来这里买菜,李女士对于记者提出的“菜价暴跌”,也是摸不着头脑。只是说了句:“能便宜点。”
为了验证李女士的说法,记者便走访了菜市场的大小摊点,以土豆、芹菜为例,价格大多集中在每斤1.2元到1.5元之间,最高售价达到每斤2元。
一端是几毛钱的产地供应价,另一端却是1元左右的零售价,巨大的差价去了哪里?
记者随机采访了该市场正在卖菜的小张夫妇,他们说:“俺们都是外地人,从河南过来的,挣的都是辛苦钱,别看过手后,一斤菜从收购时的几毛变成了一块多钱,但是每斤充其量只赚个几毛钱而已。这个时间,一般我们买的都是外地新运过来的菜,今年由于油费、雇工及进场费等都比往年涨了不少,运到的所有菜每斤光成本价就是2毛5到2毛8,眼下市场竞争激烈,他们也不敢随意定价,收益比往年差了许多。最近紫甘蓝、莴笋等菜不好卖,有时候我们都是赔着钱卖的。最近由于摊位费、运费、人工费等经营成本不断上涨,菜价很难大幅下降。我们夫妻两个人拴在这个摊上,菜卖便宜了,难以维持生计。”
“菜市跷跷板”究竟该如何平衡?
“种菜赔、买菜贵”的情况循环往复出现,充分说明目前很多地方采取的菜价过高时抑制价格、过低时临时援助的权宜之计只能治标,无法治本,要想从根本上平衡好菜价这块“跷跷板”,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生产和市场流通领域的变革。“破解农民卖菜难,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尽快转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经营。而解决“市民买菜难”的关键,还在于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建立健全菜市场网点,取消不合理收费,减少流通环节。这样“菜市跷跷板”才能够得到最终平衡,“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才能够得到彻底解决。(C)②
新闻推荐
前前后后,薛女士共计收养了百余条流浪狗。对于收养的狗应先治病,再打疫苗,保证其健康。本报记者韩焱宋超实习生左美琴文/图近年来,因遗弃宠物带来的流浪狗伤人,疾病传播,粪便和尸体无人处理等问题影响...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