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诏版
秦诏版亦称“秦量诏版”,青铜制,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文字仍属篆书范畴。
“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铜质青色,铸造于秦始皇(嬴政)执政时期。其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字体大小0.9厘米,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府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秦诏版”就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命丞相将其铸于“铜诏版”上,吩咐丞相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原来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这一举措,在当时封建社会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秦诏版”的收藏是意外发现的。1976年在甘肃省镇原县农副公司收购门市部,由爱好文物的县文化馆干部张明华发现并交馆收藏,当时以废铜收购,价值只有0.80元。1995年10月,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董彦文、吴怡如、赵子祥等一行8人鉴定,认为属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后,正式命名为“二十六年铜诏版”(简称“秦诏版”)。这对进一步研究秦时属于北地郡的镇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同时,为我国馆藏文物增添了稀世之宝。
“秦诏版”虽在甘肃省镇原县发现,但其诏书却源自于秦都咸阳。(C)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鹿韬实习生谭培光)5月12日,省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存德带队来咸阳市,督查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工作情况。副市长赵庆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2010—2012年,咸阳市关闭煤矿3处,通过...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