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永杰 景东旭 实习生 张赟)日前,随着今年高考成绩的揭晓,全市上下喜报连连,由县区到学校,由乡镇到城市,高考成绩大多被再次刷新,成为全市群众热议的话题:今年全市高考一本上线5555人,二本以上上线15158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1.5万人,绝对人数增量居全省第一,一本、二本上线绝对人数再次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自2006年至今,全市在参考人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上线人数持续增长,今年,全省二本以上理工和文史类划线人数较去年仅增加1043人,而咸阳市上线人数比去年净增1185人,高于全省增量,增量居全省之首,绝对人数和上线率达全市历史最高点,实现了四年连创新高,五载持续提升,标志着全市基础教育已步入均衡持续发展的轨道。
党政重视得保障
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本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目的,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06年9月,时任市长千军昌在全市提高教育质量创建教育强县工作会上着重指出,加快创建西部教育强市步伐,努力把咸阳市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境界。会议吹响了全市上下抓教育管理、提教育质量的号角。今年5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再次把提质量作为核心,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增强了全市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深入一线调研,为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市区主要领导把教育工作放在心上,主管领导把提升教育质量抓在手中,在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惜重金,坚持每年奖励提高教育质量的先进,坚持每年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补充师资力量。各级人大、政协及社会有关方面也经常关心指导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和意见,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协调、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市建设较大规模高中基础设施项目达11个,实验中学、旬邑中学、长武中学新校区等项目纷纷开建,已成为市县两级大手笔办教育的标志工程。全市高中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成效突出,共撤并农村高中7所,整合薄弱高中4所,累计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28所,省级示范高中4所,省级骨干高中已占到全市普通高中的55%,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壮大,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有效管理注活力
五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质量作为教育生命线,全市上下将质量目标责任量化细化,逐层分解,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形成了具有咸阳特色的提抓教育质量“三五”工作思路,即夯实五级责任,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以县为主”的全局责任;教育局长的直接管理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班子成员、科(股)室负责人的分片包县校的包抓责任;校长的第一责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责任。运行五大机制,分级管理机制、工作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市、县、校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五项措施,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建设学科研究基地、开展“教育质量千校行”、校际结对帮扶交流、抓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特长发展等措施,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丰富学校发展内涵,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教研机构沉下去、走进去、跳出来,直面实情,为教学提供专业支撑。全市400余所学校定期开展结对交流帮扶,双赢互补、共同发展。
自2008年开始,全市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相继开展了有效教学宣传年、有效教学实施年、有效教学深化年、有效教学提高年系列活动,为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严抓细管出质量
五年来,全市各中小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大力实施精细管理,全面落实质量责任,严格实施质量监控,抓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各普通高中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管理制度创新,认真研究教情和学情,切实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认真施教,分类推进,全力奉献,每一个教职工都成了质量工程的忠实实践者,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成了提高质量的有效增长点。各学校在促抓质量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市打造出一批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高效能的“数字校园”和安全和谐的“平安校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E)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超)曾让市民直呼价高吃不起的香蕉如今“身价”大跌,从每斤4.8元的价格降到每斤2元-2.5元之间,曾经的“贵族”水果香蕉,如今出现了“腰斩价”。昨日,记者走访咸阳市各大农贸市场,在虹桥农贸...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