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摄影界,李军朝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为人真诚、朴实、热情的性格,他矢志不移、自强不息、为摄影艺术执著追求的独特经历,他在摄影艺术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都为人们所共识和称道。
李军朝16岁高中毕业,就进入原公社电影放映队做了一名放映员,1979年11月应征入伍,五年军旅生涯,先后从事电影放映和文化宣传工作。在部队因为爱好摄影,造成了在汽车团服役不会开汽车的笑话。1996年,已35岁的他,放弃了人生最难得的一次转干部的机会,受聘到咸阳日报社,任摄影记者至今。用他的话说,这一辈子爱也摄影,恨也摄影。
是的,摄影使李军朝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多彩;摄影,也使他的人生在光与影的交织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作为李军朝的同事,我常常会看到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风风火火匆匆来去的身影,及至已近天命之年,依然如此,毫不懈怠。十几年来,他在完成紧张的新闻采访摄影任务之余,还拍摄和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地方文献资料和人文风情照片,先后为《咸阳市志》、《咸阳年鉴》、《咸阳百年图志》等多部书籍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照片。
我读李军朝的摄影作品,深感更多地是注入了一种时代的记忆,情感的守望和生命的思考。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认知和坚守。我十分推崇他拍摄的关于“咸阳记忆”一组数百幅照片。这里所展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咸阳城市景观现在已不复存在,有咸阳老街的街景,国营新兴食堂等;有服务楼旅社,北大街市场、军分区老大门等;有改造前的人民路、抗战南路、七厂十字全貌等;有拆迁前的沈家村、河头堡等;还有未修咸阳湖以前的渭河河道等等。在城市改造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组系列图片,不仅记录了咸阳城市记忆,而且反映了时代变迁;不仅承载了众多市民的怀旧情感,而且构成了一个城市沿革变化的形象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史料价值,这是作为摄影家的李军朝对咸阳的一项突出贡献。
同样,李军朝的乡村摄影作品也令我为之感动,这也是他镜头捕捉的主要对象和重点题材。在我看来,这是身居闹市、出身农家的李军朝的情感回归,回归到一种原始的质朴,也是他灵魂深处守望的一片净土。在他的镜头中,展现最多的是乡村农家近乎原始的生存环境和艰辛而和谐的农家生活。老窑前晒太阳小憩的老人,地坑窑里牵出老黄牛的老农,背着柴火赶着牛群牧归的农人,乡间土道上奔跑欢呼的儿童,荡秋千的女孩和围观的妇女儿童,还有夏收摊场,秋收晒柿饼,赶集途中等生产和生活场景。我注意到,这些摄影作品,李军朝运用的多是背光拍摄或俯角镜头,画面既有剪影感,又有纵深感,光与影交织,景与情辉映,营造出一种撼动心魄的沧桑感,投射出一种不惧艰辛、与命运抗争的顽强力量。
李军朝在摄影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由一名农家子弟、退伍战士,刻苦钻研摄影,已成长为一名资深摄影记者,一名知名摄影艺术家。他现在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秦都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同时,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1999年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全集》。先后有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新闻摄影作品《唐昭陵文物亟待保护》、《紧急会上睡大觉》获“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汇源为西部做贡献》获“情系三农”全国新闻摄影比赛银奖。艺术摄影作品先后在《摄影世界》、《中国摄影报》等200本专业杂志、书籍、报刊发表,《山乡》在大众摄影走进“陕甘宁”摄影比赛中获二等奖。(C)④
新闻推荐
曹参墓萧何墓萧何、曹参,都是汉代开国元勋,栋梁之臣。萧何死前,举荐由曹参接替自己丞相之位。曹参辅佐汉惠帝,依照萧何成规办事,史称“萧规曹随”。那么,萧何、曹参二人墓在哪里?据《东观汉记》:萧何墓在...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