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高峰
特殊教育,在常人看来是一个普通的行业,但从事起来却有着异乎寻常的难度,一般人都难以坚持,而她却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坚守了18年,默默地传递着“大爱之声”,她就是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闫润英。
1995年,闫润英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走上了特殊教育的岗位。“选择自己的最爱,爱自己的选择。”闫润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聋哑孩子和智障孩子由于身体的缺陷,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正常孩子相比是天壤之别,闫润英为此要付出更多。
课堂上,闫润英教学生做舌操、摆口形,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发音部位,感知声带的振动,控制气流的呼出……一个一个指导,一遍一遍反复训练。15个学生指导一遍下来,闫润英常常是口干舌燥。
孩子们听不见声音,他们也都不会开口说话,而且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达不到相应的程度,与人们沟通存在着巨大障碍。闫润英说:“一般孩子一天就能掌握的内容,这些孩子需要一个月才能学会,常常要把一句话重复很多次,孩子们才能记住,除了有爱心,还得有足够的耐心。”
生活上,闫润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他们。天冷了,给孩子添衣服;衣服破了,一针一线给他们缝补;学生病了,带去医院看病,为他们端水送药;遇上尿床的孩子,闫润英还要帮孩子们擦洗屁股、换洗衣服。
聋哑学生张娟(化名)年仅七岁,母亲长年在南方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入校之初,经常蓬头垢面,衣物脏乱。闫润英对于张娟的学习和生活,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在课堂上尽力训练她的语言能力,还在课外帮她洗头、梳头、剪指甲,给予张娟母爱般的温暖。
18年来,这种母爱一直弥漫在咸阳市特殊教育校园里,更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闫润英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18年来,闫润英默默坚守在讲台上任劳任怨,在无声的世界里,随风起舞,传播大爱。2012年,闫润英被评为咸阳市“师德标兵”。
闫润英说,这些聋哑儿童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孩子们学会说话,和其他小孩一样,能正常与人交流。闫润英深感责任重大,她最开心的地方,就是希望这些特殊的孩子,走出校门后,能真正融入社会,变得不再“特殊”。(B)(16)
新闻推荐
民警正在教小朋友安全防范知识。本报讯(记者鹿韬)2月26日,市公安局秦都分局10余名民警走进咸阳康复教育学校,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同时又送去了画笔、橡皮泥等学习用品。下午2时许,市公安...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