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丹 本报记者 杨波海
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帝王之都,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在咸阳有一种传统小吃——锅盔牙子,它历史悠久,做工精细,口感纯美,让人叹为观止,是古都咸阳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锅盔牙子在咸阳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秦,完善于唐,在明中期以前曾经风行一时,是享誉朝野的美食之一。明末清初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这一传统小吃几经失传,清代中晚期,经民间饮食有志之士的挖掘、整理、研究,使锅盔牙子这一美食重现古都咸阳。民国时期以周、苏、黄、王四家锅盔牙子经营商铺最为有名。
之所以称为“锅盔牙子”,是因其秉承了锅盔的一部分特点,而“牙子”二字又说明它不同于锅盔,仅仅是一个牙子、一点点而已。锅盔牙子曾称“月牙饼”,相传秦相吕不韦喜食民间小吃,常常派人外出搜寻,派出的人找到带回这种用火烤熟里面夹肉的饼,吕不韦夜宵此饼,仰望空中半月,观其形状与手中此饼相似,随称之为“月牙饼”。
锅盔本是陕西特产,通常是用发面在大锅烙成厚约两寸、大如锅盖,足够一家人吃好几天的大饼。可这锅盔牙子却秀气得让人顿生爱怜,它所用是将一团特制烫面擀制成巴掌大小的薄饼,在特制的火炉烙烤,文火慢慢烙熟出炉,加入特制的腊汁肉而成。
现如今,在咸阳经营锅盔牙子的店面、摊点比较多,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北大街及周边一带。其中最正宗、最具传承代表性的有两家:一家是刘红军在咸阳“清泰街”南端经营的“刘记锅盔牙子”,已有百年历史、传承五代;另一家是肖长安在咸阳“清渭楼”西端经营的“秦汉人家”,已经传承四代。虽然这两家和其他经营锅盔牙子的商铺一样,都各有特点,但其制作工艺都大致相同,分为和面、烙饼、做腊汁肉、夹馍四个步骤。
第一步,和面。选用本地所产上等的小麦面粉,按一定的比例,依次倒入大盆中,用开水化碱将面粉均匀烫开,冬季稍软,夏季略硬。和面讲究的是面光、盆光、手光。
第二步,烙饼。从醒好的面团中分出一部分继续反复揉搓,搓成条状,分成大小相等的“面剂子”,这时的面要细揉,用擀杖将面团擀成长约20公分、宽约10公分、厚约0.5公分的椭圆形饼;上鏊,将擀好的饼放入特制火炉的鏊上烙制。
第三步,做腊汁肉。选用猪的前、后腿肉,放入烧开的老汤中,用文火炖3个小时至肉色金黄、香气扑鼻、肉烂可口,既可捞肉出锅。锅盔牙子所用的腊汁肉需要提前做好放凉后备用。
第四步,夹馍。一般的肉夹馍是热馍夹热肉,锅盔牙子则不同,讲究的是热馍夹凉肉!把热馍划开,夹入经过剁碎的凉腊汁肉,用馍的热气把肉里油化开,吃起来馍脆肉香、相得益彰。
咬一口锅盔牙子——酥脆溢香、入口即化!吃一个锅盔牙子——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锅盔牙子是古城咸阳人人皆知,人人喜爱的地方传统小吃,堪称“咸阳名吃、古城一绝”!其独特制作技艺,即使在夏天放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变质,许多人把它成批成箱地带往外地、甚至带往国外作为馈赠佳品,许多星级酒店长期、大量购买,咸阳人也常把它当成宴请远方宾朋的必备小吃。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如今,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来在老城区的老店面和沿街摊点的经营者,或者年老不再继续经营、或者已移居他乡,给锅盔牙子这一传统美食的发展或多或少带来影响。近年来,咸阳市许多老户重点调整经营和发展思路,扩大经营范围,注重包装和宣传,深挖与其相关的其他饮食,培养更多的学徒弟子,发展加盟,实现连锁经营,使锅盔牙子这一传统美食走出咸阳,享誉全国!
新闻推荐
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召开一次会乔军讲话 马俊民安排部署工作
本报讯(记者樊琼)5月15日,咸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安排部署下一步“创城”工作任务。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文明委副主任、市创城领导小组副组长乔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