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队在加紧施工确保按时夏播秋种。 本报记者 刘计划 摄
本报记者 刘计划
“大家抓紧把地头修整好,马上就要埋灌溉暗管……”5月5日,渭城区周陵办陵召村三组组长赵建康,忙着组织群众清理地头杂草杂物,脸上洋溢着喜悦。
“已经打好一眼井,另一眼马上就打好了,有了水,下一茬啥效益好就种啥……”赵先锋一边干活一边和爱人聊着。
陵召村紧邻空港新城周陵产业园,村西咸宋路以北600多亩地是三四组群众的主要耕地,灌溉依靠北面的二支高干渠。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的扩大和新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原先的灌溉渠无法使用,导致农田无水可浇。
“发展是好事,村民都支持,可600多亩地无法灌溉,大家就把这事反映到了街道办,希望能及时解决,不要耽误了农时……”说起打井的事,村委会主任赵敏有说不完的话。
“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富一方百姓,决不能顾此失彼,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让群众受损,打井灌溉才能保丰收……”街道办明确方向,下定决心。
街道办积极与电管站和咸阳供电局联系,不到半个月就架设了一台200KVA灌溉专用变压器;协调区水利局出技术,街道办出资金,新打两眼灌溉水井,铺设2500多米暗管,保证每一分地都能浇上水。
“有了水,群众种啥都行,下一步,将依托路南的生态园产业,组织群众规模化发展草莓、大棚蔬菜等种植,在农业上要让家家年收入过2万元……”街道办副主任边朝的话让大家信心十足。
“我想把自家7亩地全部种上草莓,用生态园的技术,加上有灌溉保障,咱不怕了,今年能丰收。”赵先锋激动地说。(B)(16)
新闻推荐
五一期间,承建咸阳空港南环路立交工程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员工放弃休息,全力突击抢抓工程进度,力争工期提前。尹登明赵琼摄...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