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又是一年教师节,关于教师、关于教育,我们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在这个行业里,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今年是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教育周刊》策划在全市寻找那些典型的教育世家,我们共采访了四个教育世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从上一代人,到下一代人,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著和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执著。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两次刊发这些教育世家的育人事迹,以飨读者,同时向所有坚守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表达真诚的敬意。(E)①
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商永亮父子被称为“三原教坛父子兵”。 本报记者 景东旭 摄(E)①
课余给学生辅导,他总是耐心细致,成为学生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景东旭 摄(E)①
本报记者 景东旭
在三原县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家庭,人们提及总是敬慕不已,祖孙三代都将生命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从建国之初的“省级优秀教师”到现如今的农村初中教研组组长,一脉相承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如一眼清泉,源源不断地泽润着一方土地。
爷爷的“奖状墙”
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前夕,9月2日,星期天,因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学校大都照常上课,记者在距离县城约8公里远的三原县安乐镇初级中学见到而立之年的商斌,小伙子干练、帅气,脚步匆匆、充满激情。
“记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有一面爷爷的‘奖状墙\’,贴满了每年颁发的红旗五角星式奖状,其中最醒目的是1956年颁发的‘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状!”谈到与教育的缘分,商斌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了童年,他说:“可以说我是成长于一个教育世家,听父亲说爷爷刚解放时就是农村的小学校长,干了一辈子教育,父亲也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小时候他们总忙得不回家,我也总爱趴在村子的学校门外向里望。”
商斌的爷爷叫商其民,可以说是三原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1924年出生于三原县原徐木乡永合村,1936年至1948年先后在老庙小学、徐阳中学、徐阳高中就读,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原徐木公社、永合中心小学、大程公社、大程中学、东方红中学、朱家湾八年制学校、社教八年制学校任教,历任校长,1956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82年退休。
建国之初,咸阳地区偏远农村的教育事业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才,这时商其民已高中毕业,到本土本乡的永合中心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学校初创,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他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一线,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很少顾及家庭。
“小时候,我最爱听爷爷偶尔讲起海边的故事,每次听都很新奇!那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被组织派往东北大连支教两年,这也成了他一生最远的一次出外工作,使他终身难忘!”商斌说:“自己从2001年参加工作后,平时经常会听到教育界一些长辈评价爷爷:一生勤俭办学、克己奉公,在徐木、大程、独立扎根农村教育,默默奉献、不计得失、德高为范。”
三原教育界的“活字典”
“商老师是三原教育界的一本‘活字典\’!”提起商斌的父亲商永亮来,许多教育“行内人”都会这么说。
之所以称他“活字典”,就是他对整个县所有教师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很多教育事件记忆深刻。
1957年出生的商永亮,高中毕业后以接班形式于198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北部原区的徐木永合中心小学任教、1997年到县职教中心、1999年到县教育局人事股至今。
父亲商其民一生的耕读家风和言传身教使商永亮对教育从小就产生了浓厚感情,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教育急缺人才,当时教师工资低,工作繁忙,一些稍有文化的年轻人对“走进泥屋子,守着泥台子,去教泥孩子”的“孩子王”角色不感兴趣,认为一个大小伙子干这事没啥出息。可他却在父亲退休后,义无反顾地走上小学讲台,当了一名“孩子王”。
受父亲影响,姊妹七人中有三人都曾在农村教过书,现在大儿子商斌和儿媳妇也都是教师,他说:“这个家庭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功绩,也不求大福大贵,就觉得,把根扎在农村教育的土地上,心里就特别踏实、满足!”回首过去,商永亮感慨地说:“农村教育需要奉献,一家三代人,几辈子,都奉献给乡村的教育事业,我觉得不后悔!”(下转B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浩然记者吴红实习生王李莹)9月26日,泾阳县法院公开宣判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被告人吴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宣告缓刑三年。6月17日凌晨1时许,吴某驾驶面包车由泾阳县城返回云阳...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