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正用竹筒吹火准备起灶
振锡寺及悟空塔外景
一副铁架支撑倾斜塔体
啊?俺老孙也有今天?!(设计对白)
近日,媒体爆料“玄奘埋骨古刹”恐被“拆迁”,引社会各界哗然。千年古刹怎能说拆就拆?也有网民戏戏言,“师傅”有“难”,悟空何在?还不快去解救?岂不知,“悟空”更是“自身难保”也。
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脚踩“筋斗云”手持“金箍棒”,除各路妖魔鬼怪、过九九八十一难,帮助“唐僧”取经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其实,“悟空”确有其人,得道高僧“悟空禅师”真身正埋于咸阳嵯峨山,而安奉其身的灵骨塔今却倾斜,文物部门正抓紧商议修缮方案。
本报记者 吕聪 实习生 周姣宇 苗梦漪
5月14日,登访泾阳县境内嵯峨山振锡寺悟空塔的网民爆料,这几年,悟空灵骨塔塔身倾斜严重,担心随时坍塌。当日,记者一行赶赴嵯峨山,拜访“悟空禅师”安奉之地。
古塔开裂倾斜文物部门紧急抢救
当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三原县嵯峨镇唐陵村,徒步登上嵯峨山。1小时40分钟不停歇艰难攀登,穿过杂草、绕过陡石,数次回望可见悬崖峭壁,记者终于来到嵯峨山最高点——振锡寺及悟空塔所在地。
几个石头堆砌的简易房屋,一处活动板房搭建的平房,几层台阶上沿正是振锡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倾斜的悟空塔。古塔共三层,塔身为巨石、砖块堆建,其中下面的一层半为巨石,上面为砖块,顶部野草丛生,似有生机。虽然经过上千年的沧桑历史,古塔依旧层次鲜明,迂回之处工艺不凡,多处巧妙搭配,绣以花边和美观棱角。四面塔身均有裂痕,最宽处有4至5公分,泥土和水泥修补的痕迹很多,整个塔身倾斜。一侧有一副铁架斜上支撑,另一侧缠钢丝绳,向反方向扯拽。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悟空塔早被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地处三县交界,道路崎岖难行,很少有人登顶,近年来因旅游探险者增多,逐渐引起关注。而文物部门已及时向省局汇报,并进行临时抢救措施,用钢架支撑塔身,用护栏围护塔体。目前,专家正在评估完整修缮方案,之后将拨款实施维修。
建造年代众说纷纭 至少追溯千年历史
正当记者拍照时,一名僧人从石头堆砌的房屋走出。“请问这里有几人?”僧人客气地答道:“只有我一人”。闻听记者为古塔前去,僧人渐渐打开话匣。原来,振锡寺和悟空塔的建造年代,专家暂不能统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众多专家普遍认定,也有官方文献记载,所葬之人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的真实原型,只不过他并不姓孙,而叫“车奉朝”,法号‘悟空\’,当然也没有什么法力”。
根据僧人及记者15日约访的居士描述,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从古塔旁发现一顶莲花座。采访中,记者从古塔旁竖立的一块圆柱体石鼓看到“大明新建嵯峨山中五台振锡寺”、“嘉靖二十年三月望日僧人如通立”、“唐悟空禅师之塔”等字样。有居士根据损坏石鼓所刻文字,另查阅相关文献,形成今日悬挂振锡寺中堂的一副“振锡寺简介”。
其上说明,振锡寺位于泾阳县城北二十公里的嵯峨山顶,嵯峨山又名北五台山、花果山等,为泾阳、三原、淳化三县交界地带,海拔一千四百余米。一台太上老君大殿,二台振锡寺,三台静庵寺,四台是杨家屯兵之地,五台是杨五郎出家的地方。相传唐时有位高僧在嵯峨山顶整日诵经,声音传到长安,唐太宗听后命尉迟敬德前去查访并修建大雄宝殿,建悟空塔一座。
悟空禅师唐京兆(现陕西泾阳)人,姓车名奉朝,十九岁入朝为官,唐天宝十年奉唐玄宗之命随张光韬四十余人出使西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途中染疾病发愿如痊愈愿落发为僧,历经四十余年从印度那爛寺取四三藏真经三十一部及佛牙舍利一枚。车奉朝遂在振锡寺出家为僧,法号法戒,佛号悟空。
之后,唐皇敕命车奉朝为振锡寺住持,佛牙舍利被吐蕃国盗走,唐穆宗七年征战才重新迎回,仍安奉在振锡寺。经历朝宣扬建设,振锡寺及其十大下院香火更加兴盛,为历代帝王和众生参佛拜佛诵经的重要寺院。
据有关考证,《西游记》就是根据唐玄奘和车奉朝的事迹汇编而成,美猴王的原型正是车奉朝。而就振锡寺和悟空塔的建造时间,目前,专家们多种说法并不统一,一说寺庙在唐高祖陵墓附近,可能为高宗时期所建;也有史料认为是唐太宗时期建立,另有专家考证为唐懿宗时期建造。如此以来,振锡寺距今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六百多年至八百多年,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群众呼吁:
悟空塔具精神象征绝不能倒
僧人告诉记者,20年前他刚到此处时,发现古塔下面有盗洞,所幸石门并未打开,之后僧人和群众一同填埋盗洞,那时候,悟空塔只有一点倾斜,与之前盗墓挖洞似有关联。这几年古塔倾斜愈发严重,2013年3月,文物部门送来铁架,并用钢丝绳捆绑,紧急抢救,但僧人叹气:“此塔非修不行,这样根本不保险,就是害怕哪天它倒下了”。
采访时,记者询问了山下居住的多位村民,竟有不少人对古塔并不知情,“好像听说过,山太高了都没人上”,当然也有个别老者忧心表示,“年轻时上去过,怎么塔现在斜了,快修修吧,这个塔倒不得呀!”
得知此塔倾斜,网民在网上也掀起评论热潮。网友“晨天”称“悟空要从五指山出来啦”;网友“天涯孤客”说“塌的不是一座塔,塌的是精神”;网友“hitch”戏言:“前段时间师父的庙要被拆,现在大师兄的塔也要倒了,各路妖魔谁来收拾?”也有网友表示:“悟空你别哭,这么多人都在挺你,历史文明不能遗忘……”
僧人孤苦坚守净土 群众帮忙照看斜塔
又讯(记者 吕聪 实习生 周姣宇 苗梦漪)话说千年古塔饱经沧桑,如今斜着身子勉强支撑,守护的僧人和附近的群众功劳卓越。因为他们的守护,不仅让信奉的真善美发扬光大,也极大地震慑了闻风想要盗宝的不法分子。5月14日,僧人和群众讲述了我们不知的“故事”。
振锡寺常驻僧人讲,自己名叫“石法健”,系泾阳人,也是寺院唯一的僧人。20年前来到这个寺院,从此再未离开,缘因觉得古塔需要人看管,不忍心看人前去捣乱和破坏。这些年,除过有要紧事情才要下山,僧人一直守着这片净土。僧人吃着老祖先挖下的一口窖水,平日也会自己种些蔬菜。采访时,僧人称因近日干旱蔬菜难以成长,就靠上山群众带去的米面油接济,生活算是清苦。“最近草长的茂盛了,不管白天和夜晚都要加强巡逻”,说着僧人走出屋子习惯性地向古塔的方向张望一下。
守护古塔的不只僧人也有附近群众。僧人说除自己,晚上还有7、8名群众上山帮忙照看。“他们都有家庭,也有孩子,每天吃完饭就会开车到山脚,然后徒步爬上山”。说到此,记者想起上山劳累的经历,试问“那你们上下山感觉轻松吗?”岂料,僧人笑了,“对于我们来说,就跟耍一样”。
结束采访,记者脚踩峭石、杂草中摸索原路返回,行至片刻,回头遥望振锡寺,但见顶峰升起渺渺炊烟,甚是孤独,让人惆怅。这时,记者想起僧人曾说,他要和群众一起坚守,继续守护“悟空禅师”。(B)⑩
记者手记
历史车轮滚滚还有多少文明会被“淹没”?
当日记者拜访振锡寺,沿着崎岖似有似无的山路艰难攀登,回头间陡壁草盛甚是吓人,而远望山下几个大型采石场,生产正忙车辆进出不停,机器发出的轰鸣声传至耳边。被开采的山谷处处白色,蜿蜒如河。再观千年古塔倾斜严重,随时可能坍塌,不禁让笔者疑惑:文物古迹为何如此冷清,而采石基地却异常火热?
鄙人略思,兴许不是登山太难,而是另有他因。采石场是否合法?我们不得而知。但众所周知,文物古迹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蕴含着中华大地深厚的历史,是祖先高超智慧的结晶,是笔宝贵的、无形的遗产。千年古塔不敢说有多少文物、科考价值,仅观那个时代就该让我们尊敬,取经的人不光传承了佛教文化,更是带回了遥远他国的气息和文化,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记得笔者请教振锡寺僧人,下山可有方便或较好行走的路径。僧人回答一条小路可直通山下泾阳石场,但尘土飞扬、白雾弥漫,不建议笔者选此路径。行至山脚打听悟空塔,不少百姓接连摇头,而提起采石场,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谈论的语气和神情惟妙惟肖。笔者愕然。
古塔斜了可以修补,文明倒了再也无法扶起。现代文明在进步,历史文明却渐行渐远。或许,我们从未遗忘,但是,悟空塔再不修整,我们的“悟空”怕只能从书中,或本篇报道中为更多人所知。(B)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效民费涛)近年来,三原县在严格入党程序的基础上,采取公布入党申请人、公推入党积极分子、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的“公推公选”方式,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真正把群众认可,个人综合素质高的同志确...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