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广德县杨滩乡三合村塘辛自然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条宽敞的环村水泥路两旁,一栋栋洋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鲜花怒放,新建的休闲广场、新植的景观树等尽收眼底。
然而,就在不久前,塘辛村还是一副脏、乱、差的样子。是什么原因,成就了一个小村庄的华丽转身?记者走进塘辛村,一探究竟。
家家户户“晒”成绩
塘辛村转一圈,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到处一尘不染,家家户户都窗明几净,看不到一点垃圾,环境卫生比城里搞得还有好。县美好办副主任邹建军告诉记者,塘辛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以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做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前各地前来观摩的团队络绎不绝,成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一个“样板”工程。
在村头的一面公示墙上,一张卫生考核评分表十分醒目,每家每户的卫生成绩一目了然。村理事会理事长龚万爱对记者说:“家家户户‘晒\’卫生成绩,就是我们村的秘笈之一。”全村共175户,全部按序号排列,每月的成绩都上墙公布。评分内容分庭院卫生、室内卫生、前后道路和畜禽圈养等四项,满分为10分。
在评分表上,记者看到最低得分也是8分,再数了数得满分10分的,共有55户,约占全村的三分之一。这张成绩单,就是该村卫生状况的直观反映。一张成绩单,让卫生整治工作由“让我做”变成“我要做”。听村民说,原来村里打算对卫生搞得好的家庭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由于大家比着干,得满分的实在太多了,物质奖励也就“告吹”了。
垃圾“身份”制度化
在塘辛村,记者还有个发现,就是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两个垃圾袋,而且都编了号。“对垃圾袋进行编号,实现垃圾袋‘身份\’制,这是我们的秘笈之二。”龚理事长颇为“自得”地对记者说。
为了移除村民乱丢垃圾的陋习,该村理事会把塘辛村分成6个区,再对每区、每户进行编号,并且每户发放2个垃圾桶,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早上6点至8点,是投放垃圾的时间段,保洁员在上午8点之后清理垃圾,做到建筑垃圾填埋,生活垃圾还山还田,可回收垃圾自行处理。
垃圾处理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难点所在,难就难在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村理事会一开始也是想了不少点子,效果都很不理想。后来,村里组织到浙江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考察,看到该村对垃圾袋进行编号,大受启发。回来后就创新推出了垃圾袋的“身份”制,事实证明效果非同凡响。
创新机制保长效
村民张明萃大嫂家,不仅室内,房前屋后都是一个样:干净卫生、井井有条。记者由衷地夸她,卫生搞得好。张明萃却很谦虚,她说,村里比她家好的多得是,现在村里人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是有人卫生没搞好,不仅自己觉得别扭,别人也会指责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村民的卫生习惯,村理事会经过反复研究以及征求村民意见,制订了《垃圾处理规定》、《村规民约》等制度,征得每户同意。一经通过,全体村民必须遵守。记者看到《垃圾处理规定》中有这样一条,农村举办婚丧等红白喜事,事前应向理事会报告情况,并缴纳100元保证金,事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自己清理产生的各类垃圾,经理事会检查通过后,退还押金,否则将押金作为清理垃圾的费用,不予退还。这些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细节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该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和放心。
龚理事长告诉记者,下一步,塘辛村要攻克的难题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他们要在这方面下气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将塘辛建设成“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记者札记:
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个普遍共识就是,农村环境卫生一直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难就难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旧习惯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得了的。
在塘辛村采访时,记者强烈感受到,全体村民正在进行一场了不起的实践:移除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让垃圾无处藏身。为此,他们有不少的创新做法,比方说,给垃圾袋编号,实现“身份”制,做到见“袋”如见“人”;比方说,每家的卫生不再只是家庭私事,村里把每家每户的卫生成绩“晒”出来,等等。这些做法切实可行、管用、有效,而且易于推广和复制。塘辛村短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新闻推荐
广德讯 近年来,广德县审计局结合该局年轻干部较多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抓党建带团建,有力推进审计工作创先争优。一是党团交叉任职,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日前,在该局党支部换届工作中,经组织考察...
广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广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