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区 戴耕玖
在黄山诸多观景台中,钓月台是个最隐蔽的去处——隐蔽得连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黄山人都不知道它在何处!知道那去处的百分之二十的黄山人也是至少在黄山生活了五十年的人了。
钓月台,在云谷寺西边一公里的公路下方的一个叫“梅屋”的石窦上。原来的温泉至云谷的步行磴道从台下穿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公路修通后,这里就罕见人迹了。连台东侧的明末清初朱明后裔隐居的龙凤庵的宽大方正的基石,被人搬回家去建房子这样的大事,都很少有人知晓。虽说那人后来因重罪被处极刑,遭了报应,但古迹文物被毁,古色古香锐减,如半老徐娘消褪了仅存的几分秀色,于是,来这里的人就更少了。
远古造山运动时,两块“飞来石”一般大小的巨石从眉毛峰上轰然滚下,猛烈碰撞之后便相互支撑、依靠,形成一方二十多平方、高八九米的岩窦。这个岩窦因四周遍种梅花,而被称之为“梅屋”。“梅屋”下方的巨石西面呈四十五度倾斜,攀登四五米后一个转身,跨过一道天然小石梁,便到了“梅屋”上方的巨石上。那上面约四平方米的平台就是人迹罕至的“钓月台”。如今的台上,松风竹影,风景如旧,而台下的那旺碧潭却已不复存在,“钓月”之意境也就不复存在了。年深日久,青苔湿滑,这台也极难爬上去了。
“钓月台”难上,钓月人已古,但“钓月”人的神魂,犹存在这松风竹影间,并时而冷不丁来一阵沁心的凉风,给人一个激灵。
都说,古之“钓月”者,多为时运不顺,报国无门,萌生退意,而欲作“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的隐士,但是,在这里“钓月”的人,却是一个勇士、义士。他就是徽州历史上著名的抗清英雄江天一。不过,江天一真是来这里“钓月”的么?
这里除“钓月台”三字之外,还有两方石刻。作者是清嘉庆年间的歙县江村人江绍莲(号采老人)。岩窦内壁的“梅屋”,除写环境外,还寓含着赞誉——曾在这里居住的人具有梅花般高洁品行。岩窦外壁的“月岩读书处”则是表明这里曾是一处静心苦读之所。他题刻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族祖江天一。这就说明江天一不是来这里“钓月”的,而是来这里读书的。
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汪琬(另二位为侯方域、魏禧)所撰的《江天一传》中,曾专门记载了江天一刻苦读书的故事:他家贫屋破,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得像蛇盘着,或用破伞遮盖。家人又怨又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
虽说当时的“梅屋”荒僻冷清,罕见人迹,但对江天一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说,这一所石窟,一方平台,一潭星月,无疑是一座圣洁的殿堂。他寒山独坐,经韬纬略,谋划大计。清顺治二年(1645),他协助老师金声起兵抗清,先后收复旌德、宁国、泾县、宣城等县城。后败退绩溪丛山关。失守后,金声虑及他有老母在堂,劝其逃走,而他回家拜辞老母和祖庙后,追上金声,同被清军捕至南京。当年10月8日,与金声被杀于南京通济门外。汪琬赞誉他“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如今,还是有那么几个好探幽寻古的老家伙,经常来这“钓月台”转转看看——或在初春来此探梅,或是盛夏石窦中小酌,或者秋夜登台赏月。不是老家伙附庸风雅,而是这里清幽静雅,又别有几分悲凉悲壮。这里,似乎总有一个儒雅健壮、气宇轩昂的影子,在这松风竹韵中徘徊徜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走进黄山区新丰乡,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容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放眼望去,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竖立在路旁,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原先破乱不堪的荒...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