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洪小燕
本报记者 张敬波
51岁的李忠寿是泾县琴溪镇新元村曹公组的贫困户,家中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因患有先天性四肢残疾,至今单身一人。兄弟成家后,他跟哥哥李六寿住在一起,李六寿离异,收养了一个女孩李桂兰。李六寿白天在村里的烟叶地里给人打工,晚上回来烧饭洗衣。李忠寿虽然残疾,可他不仅自力更生脱了贫,还挺起了整个家庭的脊梁。
李忠寿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不安于贫困,初中毕业后,他养了几年牛,看着养牛不赚钱,就去养鸭。辛辛苦苦几年下来,鸭子发展到1000多只,也有了不少的收入。但因为腿部残疾,他在塘边赶鸭时常滑进塘里,几次三番差点性命不保。他只好将养鸭的生计交给了弟弟,自己另谋生计。后来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店,小本经营,忠厚的他时常收到假钞,到了年底算下来反而亏了。
屡败屡战,什么打击都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闲不下来的李忠寿决定去邻村跟人学习放羊,随后买了十几只波杂羊回来,踏上了养羊脱贫的路子。李忠寿心细如发,他给羊喂饲料、喂玉米,对待它们就跟自己孩子一样,每隔两个月要替羊检查身体,防止羊吃干玉米过量,每天用水把玉米泡软了再喂。夏季高温,李忠寿每天放羊到天黑。如今,他的羊已经有100多只了,每年可繁殖约50只,售出肉羊20多只。他说,养羊没有养鸭赚钱,但是稳定。
身虽残疾,李忠寿有一颗大爱的心。李忠寿的羊圈里,还有村里另一个残疾贫困户方诗忠的6只羊。方诗忠缺技术,把羊都交给了李忠寿代养,有空时就过来帮帮忙。当问起有没有回报时,李忠寿说不要任何回报,对方也是可怜人。李忠寿每年卖羊可以赚一两万元,他将这些赚来的钱全都用于抚养哥哥的养女李桂兰上学和生活。10年前,李桂兰跟随母亲到了李六寿家,没两年母亲离家出走,自此两兄弟精心抚养这个女孩,培养她读书做人。李桂兰不负众望,连年成绩名列前茅。
李忠寿有低保,有残疾人补助,基本生活保障不愁了,可他每天都乐此不疲地精心养羊,累并快乐着,李桂兰让这两兄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望和盼头。当问起李忠寿下一步有什么想法时,他一脸认真地说:“现在就是要把桂兰培养出来,让她上大学。 ”
新闻推荐
近日,民革宣城市委会第四支部、第七支部联手走进革命老区泾县榔桥镇河西村,开展“共建美丽乡村”结对帮扶活动,探索建立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常态化机制。当日,两个支部除了向河西村捐赠...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