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脚下,太平湖畔,黄山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黄山区龙门乡麻川村,村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好消息:年底前,劈山开路的炮声就将响起,村里终于要通公路了。
隶属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的麻川村,是黄山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也是全省仅有的四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之一。道路不通,让麻川村村民守着青山绿水“要饭吃”:根据去年底的统计,全村下辖立新、新建、盘龙3个村民组共218户4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0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263元。
麻川村还有两顶“帽子”——老区、库区。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该村设立了兵工厂、兵站、后方医院、印刷厂、蜡烛厂、纱布厂、军需厂等重要后勤部门。周恩来1939年到云岭视察工作时曾往返途径此地。 1952年设立麻川乡政府,辖麻岭坑、郑家、朱家口、小河口、华家园、欧家坞等自然村。 1958年9月,撤销麻川乡设麻川大队并入泾县花林茶场。 1978年11月,考虑到陈村水库(现太平湖)水面整体管理需要,将该村整体划入太平县(现黄山区)龙门公社(现龙门乡)。
1958年,距该村下游300余米的陈村水库大坝建成蓄水。为服从国家建设需要,该村全体村民撤离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搬迁并移民后靠于山高坡陡的半山腰,至今各自然村之间,虽鸡犬之声相闻,却无道路相通,对外交通完全靠摆渡行船,到达最近陆路交通点也有近10公里,要耗时1个多小时,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使该村至今仍为省级贫困村而无力脱贫。
在今年2月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黄山市政协副主席、民盟黄山市委主委张俊杰提交了《关于为老区人民修通脱贫路的建议》,建议为麻川村修建一条脱贫路、致富路。
张俊杰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解决麻川村对外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多年来,各级人大代表和该村全体村民一直强烈呼吁,要求开通陆路交通,使该村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景的林、茶、竹等能早日转化为村民脱贫致富的资源。为此,黄山区将麻川村公路建设列入‘十三五\’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拟在2018年前新建一条长19公里、路基宽5.5米的砂石路,初步概算需投资1900万元。 ”
张俊杰为此建议,省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可牵头协调有关部门,从交通、移民、扶贫和革命老区等方面资金中,挤出部分支持这个项目,帮助老区人民实现通路通车的愿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美好梦想。
让麻川人欣喜的是,不仅是政协委员在为他们呼吁,党委和政府也并没忘记他们。就在张俊杰提出提案前不久,省委、省政府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更好地助推***,“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农村公路建设将实施县级、乡级公路畅通工程、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工程、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工程和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共五类项目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而接到提案后的省交通厅,也是十分重视,研究后认为,提案所提出的麻川村公路,“沟通龙门乡和新明乡两个乡镇,符合乡级公路畅通工程项目申报要求”,程序上该项目由黄山区交通运输局提出申请,决定列入2016年安徽省农村公路乡级畅通工程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模15.86公里,计划总投资2372万元,其中中央、省补助634.4万元,年内开工,2017年完工。
近日,张俊杰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交通部门已经通知我了,道路年底前肯定开工,我也把这个消息带给麻川的乡亲了……” 本报记者 何小龙
新闻推荐
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909件代表建议全部办复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