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泾县琴溪镇新元村,30多位村民正在烟叶仓库内仔细挑拣烤干出炉后的烟叶,他们通过对烟叶的部位、颜色、成熟度、油份、色度、宽度等多方面的观察,将烟叶按质量优劣进行分级打包。
“分级的目的是把不同质量的烟叶分开,使每个等级、每把烟叶具有相对一致的质,以便于卷烟企业选用,方便按质论价。”新元村第一书记洪小燕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新元村将烟叶产业确定为该地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并且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区基础设施,探索了一条“烟叶产业+扶贫”的脱贫模式。
采访时,记者发现村里的烤烟房一个接一个,村民们对待烟叶也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都是这一片片‘黄金叶\’带我们走上富裕路。”村民李六寿告诉记者,如今家家户户“因烟而动”的场景在前几年可是未曾有过的事。
原来,新元村曾经是泾县有名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很多村民并不愿意种烟。
为何村民不愿种烟?李六寿解释,几年前村里种植面积不大,而且道路不通畅,种烟卖烟全靠肩挑背驮。最重要的是种植技术落后,祖辈传下来的方法跟不上“生性娇气”的烟叶生长需求。“赚不到钱,自然愿意种的人就越来越少。”
那为什么现在村民们又想种烟了呢?洪小燕介绍,为提升种植技术,村里专门联系了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村民攻克育苗、移栽和烘烤等环节的难题。
村民方传江曾是一位对种烟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他对自己能否种出合格的烟草,起初心里一直“打鼓”。“没想到村里还联系农业部门、烟草公司,按一定比例配备了技术员,每名技术员全程帮助指导约15户烟农,现在种烟的‘大老粗\’全都有‘烟保姆\’。”方传江笑着说。
为进一步调动种烟积极性,村里近年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水池、育苗大棚、烤房。仅2015年,村里就投入扶贫资金18万元用于烟叶生产基地建设,修通了两个村民组的水泥路。新增了100多亩烟叶种植地,帮扶开垦了200余亩荒田用于烟叶生产,截至目前新元村的烟叶生产规模已经达到1000亩,实现就业200余人,村集体经济返税收入达到9万元以上。
“近两年,烟叶质量、产量不断提高,烟叶收购价也一年比一年多。”洪小燕说,尝到甜头的村民,都把烤烟作为家庭增收的产业来抓,村里已经有46户贫困村民纷纷流转荒地来扩大种植规模。
村民李德祥就是流转土地的受益者之一,仅流转土地的钱一年就能增收1040元。但在他眼里,更让村民们干劲十足的是,“烟叶产业扶贫”的模式带动了“基地务工”的发展。
今年6月下旬,到了烟叶采摘的旺季,村民们几乎全部上阵投入采摘工作。“一块200亩的烟叶地,20个人要花50天才能全部采摘完。”烟叶种植户刘小平告诉记者,贫困村民在他这里务工,只需要忙活几个旺季,一年工资上万元根本不成问题。
看到烟叶扶贫的好势头,下一步该村还将加大职业烟农培育力度,完善育苗、机耕、植保、运输、采收烘烤、分级扎把等专业服务,进一步提高烟叶品质,加快贫困村脱贫出列。
新闻推荐
船泊在西河渡船口,寂静的月光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不断扩散又慢慢汇聚,借着月光隐约见到河中心泛着几只腰子盆,&n
船泊在西河渡船口,寂静的月光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不断扩散又慢慢汇聚,借着月光隐约见到河中心泛着几只腰子盆,听到“砰,砰,砰……”敲打腰子盆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我知道那是渔翁们在捕鱼。我从...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