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讯 2012年,绩溪县按照省、市美好乡村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安徽最美乡村、‘三江\’最美源头和全国文明县城”三大目标,发挥生态、文化等特色优势,培育了一批低碳生态型、乡村旅游型、文化特色型、田园风光型、产业带动型的美好乡村,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文化、生态建设带动美好乡村建设的“绩溪路径”。
规划引领突出建设品位
以“全域绩溪”理念,制定了《绩溪县美好乡村建设“一年一变化、四年大变样”行动计划》、《绩溪县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等纲领性规划,完成了20个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力争到2015年底,全县80%以上的建制村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发挥生态文化特色优势,全力规划和打造登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215省道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带和岭北片区。
首攻农村垃圾处理突破口
按照“四有五无一处理”的要求,全县共配齐垃圾焚烧炉28座、中转站6座、垃圾池694个,配备垃圾桶4940只、垃圾车503辆;配齐卫生保洁、清运、焚烧人员535名;完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各乡镇结合实际创新和大力推广“路段长、网格化、五员一体、保洁市场化”等多种垃圾处理管理模式。全县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财政投入1400万元,农民自筹和社会资助127.6万元,投工投劳2万多个,实现全县垃圾处理无害化全覆盖。
抓点带面夯实建设基础
在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县共建成农户分散式、人工湿地集中式、太阳能微动力及地埋式无动力等污水处理设施160处(套),覆盖登源河流域60%的建制村,全县27.5%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76个。加大省县道沿线村庄整治和保徽、改徽、建徽力度,对省道215金沙至雄路段村庄改徽287幢,道路绿化10万平方米;对金沙河、扬溪河、登源河等河道进行集中整治;全县19个美好乡村创建村都建有一个以上农民健身休闲广场和一处标准的文化墙。全县105条358公里的乡村公路路面铺上了水泥,实现了100%的建制村通公路,8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3座,解决2.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率先在龙川、仁里、旺川等村实施“三线下地”工程改造。
特色产业提升农民收入
生态农业唱“主角”。重点培育徽菜山珍、特色养殖、有机粮油、高山绿茶、中药保健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以劳模集团、山里佬和新迪公司为龙头的徽菜原料基地1.5万亩;以上庄、金沙等村为主的高山绿茶3.89万亩;蜂群饲养规模达10万群,2012年蜂产品总收入2.5亿元,成为安徽第一养蜂大县。乡村旅游势头旺。成功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全县8个村创建国家5A级、4A级、3A级景区,发展规范化“农家乐”140家,仁里村成为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形成了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旅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78元,比上年增长17%。
落实责任增强体制保障
按照“县领导、镇组织、村实施、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美好乡村建设领导组,下设8个协调指导组,建立县领导联系美好乡村创建工作制度和县直单位帮扶指导美好乡村创建工作制度。77个县直单位分别与11个乡镇19个创建村结对共建。从县直单位选派11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到乡镇挂职担任党委副书记,专职从事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乡镇成立乡镇美好乡村建设办公室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村成立以“五老”人员为主的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为美好乡村建设“当家人”的主体作用。 (程渡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27日至28日上午,以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徐晓波为组长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宣城市调研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武扬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随行。市长韩...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