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县城东3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条被世人称为“皖南丝绸之路”的徽杭古道。几百年前,这里曾走出了一代代名扬四海的徽商,他们用勤劳与智慧在途中留下了一页传奇。
时光荏苒,昔日的辉煌不再,如今在这条绵延25公里的古道上,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人身影。他生长于斯,徒步在这条路上走过了18个春秋,被山乡百姓誉为“光明使者”,他叫方名武——绩溪供电公司伏岭供电所一名普通的农电工。
■一种信念:为山乡百姓送去光明
“喂,冬秀阿婆,什么事啊?”“哦,家里电灯不知道怎么不亮了!”“好,你别着急,我马上就过来看看”……
刚刚忙完家里农活的方名武累的满头大汗,他正准备坐下来好好歇息,谁料,村里冬秀阿婆家中的电路突然出了问题。来不及换下汗透的衣衫,方名武便匆匆背起工具包,又一次踏上了“光明之路”。
“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村民一打来求助电话,我基本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方名武边走边说,“如果不过去的话,我心里很不踏实,你想想黑灯瞎火的怎么过日子啊。”
方名武脚下的这条路就是蜿蜒崎岖、陡峭险峻的徽杭古道。在明山秀水的映衬下,古道上的每一块石板似乎都充满着灵性。但方名武却是早已看惯了这些风景,途中的每一阶石梯、每一块岩石,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准位置。
时间回到1986年,这一年方名武刚刚高中毕业,此时他所在的绩溪伏岭镇逍遥村恰好通上了电。方名武回忆说:“当时闭塞的山村都沸腾了,家家户户敲着锣、打着鼓,放起了爆竹,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因为在当时,受条件限制,附近的很多山村仍然“漆黑一片”。
此时的方名武刚刚18岁,他在心底便暗暗定下了一个信念:当一名农电工,让这根电线向更深的大山里头延伸,让更多的乡亲们都用上电!
■一种坚持:18年走了15万公里
进入供电系统后,方名武负责的是伏岭供电所最偏远的三个行政村,尽管数量不多,但由于村子全都在山谷里,交通十分不方便,所以方名武每次都要徒步前去检修巡查线路。
“一年光鞋子都要穿坏好几双,全是鞋底磨破的。”方名武笑着说。
距离伏岭供电所最远的是伏岭镇大障村的小源台区,这里的海拔有1000多米,虽然整个区域只居住了14户村民,但却是方名武每个月必去的地方,而且每个月至少要来回四趟。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常人难以想象,可方名武这一走就是18年。同事邵枝虎告诉记者,光是抄一次电表就要走20多公里,这样算下来,他在这条路上至少走了15万公里。
2008年腊月二十六凌晨5点,一场突如其来的罕见暴雪压断了小源台区所有的电线。正在家中睡觉的方名武接到险情通知后,从被窝中“一跃而起”,披上衣服,和同事们在漆黑的夜色里顶着寒风,踩着积雪,奔向了目的地。
此时山区有些石阶已经结冰,稍不留神都有滑下悬崖的危险。在走过了漫长的八个小时后,方名武和同事们终于到达了险情现场。十几个小时过后,小源台区恢复了供电,而此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两点。
“那天他回到家,头发、衣服全是湿的,冻得直发抖。”方名武的妻子汪健梅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情方名武经常会遇到,只要有人打电话,不管什么天气有多恶劣方名武都要赶过去。
带着一种责任,方名武将满腔热情投注给了山乡的电力事业,在他的精心维护下,多年来,他所负责的13个配电台区的配变设备运行良好,30多公里长的10千伏线路通道基本安全。
■一份关怀:用爱心温暖群众心窝
如果说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方名武则不需要为此操太多心。妻子在徽杭古道附近开了一家农家乐客栈,每年都有游客在这里歇脚用餐,生意倒也十分红火。可方名武不仅没有给妻子当好帮手,反而始终在电力事业的路上孜孜前行。
偏僻山区里有很多五保户老人等特殊用电户,考虑到他们出行不便,方名武每月都会把电费单送上门去;而遇到家庭困难的孤寡老人,他还经常为他们垫付电费。方名武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如果我能帮他们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在巡线维修的途中,遇到肩挑手提的乡亲,他总要上前帮一把。谁家的老人孩子有个发热头疼,他也总是二话不说,义务地替大伙把药买回来。
一次,他在一户村民家维修电路时了解到,马上到了开学的时间,但村里两家困难户子女的学费还没有着落,方名武忙完手上的事情后,急忙赶到这两个困难户的家中,当场答应资助两个孩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年来,村民们谈到方名武,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名武这个人好哦,我和他都是老朋友了!”“他做事比较负责,无论刮风下雨,都能随叫随到……”
点滴小事贵在坚持。18年来,方名武用双脚坚守在茫茫大山之间,践行着一名农电工的职责使命,修亮了一家家屋内的电灯,也在乡亲们心中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心灯。
新闻推荐
9月25日上午,绩溪县交通运输局和绩溪县板桥头乡政府青年志愿者们,开展“呵护母亲河 共建人水和谐”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们来到扬之河板桥头乡河段,清理河滩垃圾和河面...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