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书看的怎么样了,能不能考得上?”最近,绩溪县临溪镇孔灵村的村民看到村支书吴云发,总要问问他“赶考”的事。
干了33年的村干部,高中毕业的吴云发又重新拾起课本,明年他就要“赶考”了。
“赶考”,指的是绩溪县依托安徽省徽州学校平台,通过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的村干部学历教育。这项工作于2004年启动,到2014年共招收400余名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教育内容突出政治理论、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领导科学等。正是因为针对性强,村干部们从学习中获益良多。
再教育:助力基层工作
吴云发并不担心考试,在他看来,成绩单上的分数并不等量于他两年多学习的收获。他告诉记者,最大收获是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做好每一件老百姓交代的事,并从中感受到自身价值。
在吴云发的桌上,记者看到了12本复习资料,有《畜牧学概论》、《农业环境学》等接地气的书籍,也有《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行政管理学》等专业性极强的书籍。吴云发说这些书给他和村委同事们带来不小的帮助。
这些年随着绩黄高速、合福高铁的建设,以及科技园区落户孔灵村,拆迁、征地成了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但孔灵村一直保持着拆迁“零上访”的记录,不仅如此,连纠纷矛盾也很少。吴云发说这里面有秘诀,“第一是我们通过学习后,对政策法规比较了解,对老百姓政策解释的清楚,工作也就好做。”吴云发告诉记者,第二个原因在于,“村干部再教育”对他们进行了系统培训,不仅填补了知识空白,更提升村干部们的综合素质。“这几年学习下来,村干部的修养也有所提高。思想觉悟上去了,做起事来就踏实了,老百姓自然也就对自己高看一眼。”吴云发说,正是平时村干部办事认真,没有留下积怨,征地工作开展起来也顺畅。
再培训:带领村民致富
征地工作做得好,还有第三个秘诀,就是解决好失地老百姓的收入问题。吴云发和同事们学的都是农村经济学,这在拆迁工作的后续安置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吴云发决定带领村民走特色种植产业,广泛利用山林资源。经过考察他发现贡菊既有广阔市场,在孔灵村又有良好的贡菊生长环境。为了打消村民们的后顾之忧,村里为村民们提供每亩50元的补助,村干部也带头试种,当年贡菊收获后就卖了个好价钱。如今5年过去了,村里建成了300亩的贡菊种植基地。2013年吴云发又敏锐地发现种植蜀葵有市场,同样为了鼓励村民种植,村里给每个种植户500元的补助,如今光蜀葵这一项,村民每亩的纯收入就能达到3000多元,为300户种植户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这些发展说来简单,却既蕴含农作物种植的硬技术,又包含着经济、市场、政策等学问,对于这些,吴云发说多亏了村干部再教育的培训,让他不光从书本中学到许多知识,还有专门的老师指点帮助,同时也能跟其他村干部一起集思广益。
从学习中变化提升的不仅仅是吴云发一个人,孔灵村的村委会五人班子,目前已经有2个人拿到了大专函授的学历,村委盛海燕是村干部中第一个拿到文凭的“秀才”。
盛海燕有一个自己的运输车队,2011年参加学习之前,这个车队只有5辆车。为了多赚点钱,一般的小活她不愿意接,也不愿意雇更多的村民。2013年村干部学历教育毕业之后,她顺利地拿到了大专学历。随后,她注册了隆鑫运输有限公司,车队发展到20辆车,带动村里40多人就业。为了让村民多赚点钱,她开始忙前忙后地为大家伙找更多的活干。她告诉记者,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心胸和眼光更长远”的过程,原先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现在则希望能扎扎实实地为村里做点实事。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眼下正值水稻收割季节,农田里到处洋溢着秋收的喜悦。9月19日,绩溪县伏岭镇江南村的农民正在使用脱粒机对水稻进行脱粒。本报记者 汪辉 摄 ...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