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郎川大地,田野遍地金黄,湖面碧波荡漾,处处一派丰收景象。驱车行驶在笔直、宽阔的一条条郎溪城市大道上,两旁绿意盎然,让人感受到郎溪县交通事业发展带来的通畅、便捷。
近年来,郎溪县按照“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外引内联、布局合理的公路运输网络,有力地支撑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该县公路总里程1357.5公里。
城市交通网编织了“经济圈”
回顾郎溪交通发展历程,最引人瞩目的应属城市道路建设。2008年以来,郎溪县以“全城畅通”为目标,积极构建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城市交通辐射网络,形成了城市循环道路,提高了县城通达深度。截至目前,郎溪城区修建郎川大道、建平大道、伍员中路、胥河路、天子湖路等道路61公里,总投资10亿多元。
郎溪县城市快速通道构建了“经济圈”,推动了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为工业经济发展添注了发展活力。郎川大道、建平大道等一条条城市大道开阔通畅,平坦顺直,集绿化、亮化、美化、休闲于一体,被郎溪人喻为“金光大道”、“幸福大道”。它们的建成惠及郎溪各行各业,利泽33万全县人民,有力地拉动了郎溪经济、社会发展,为郎溪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通乡公路让“天堑”变通途
10月21日,在飞鲤镇的通湖路柏油路上,奔驰着一辆辆装运水产的货车,车上满载着毛蟹、青虾、鲢鱼等特种水产,从南漪湖直接运往江苏南京的集市上。通湖路原来布满大洞小坑,到县城也要颠簸几个小时。遇到连续阴雨更是通不了车,等到鱼摆上市场时,已不新鲜了,根本卖不起价钱。急群众所急,郎溪县投入近3000万元,修建了7.5公里长的柏油公路。“自从这条路修通后,我们的新鲜鱼不仅能及时送到市场,而且价钱还要高一些。”湖滨村渔民艾有平高兴地告诉记者。
如今,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像一条条彩虹穿过郎川两岸的山村水乡,路延伸到哪里,财富就扩张到哪里。在十字镇,建平大道如一条玉带“穿腰”而过,让该镇与宣杭高速公路和县城“左右逢源”。十字镇充分挖掘独特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成立了大棚蔬菜农业合作社、郎溪县国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40多个农业合作社。如今,十字镇的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装上大货车,顺着宽阔的柏油公路登上交通大干线,进入周边县市和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市场。仅2011年,十字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有6050元,农业总产值4亿8千万元。
“村村通”让小村庄连接了大市场
近年来,郎溪县把“村村通”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957.2公里“村村通”,形成了县内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四通八达的“村村通”打开了郎溪农民的视野,一大批市场经济意识强、头脑活、信息灵的农民应“路”而“生”,成为走南闯北搞运销的新型农民。在新发镇,农民合作运销组织20多个,农民经纪人208人,每年经销总额3亿多元。
“村村通”加快了郎溪县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了郎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乡村的田间地头和城市大市场“无缝对接”,拓宽了农民致富的渠道。过去出行难,老百姓只能守着“金山银水”过穷日子,如今“村村通”不仅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还使各种农副产品纷纷走进市场。姚村的五朝贡茶“瑞草魁”从深山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幸福、飞鲤、东夏的水产品“端上”了大城市居民的饭桌……
新闻推荐
在声名远扬的“中国绿茶之乡”安徽省郎溪县,从烟波浩淼的南漪湖畔到风光秀丽的石佛山脚,从“稻花飘香”的到“鱼肥虾蟹美”的飞鲤乡,随处可见一排排整齐美观的低压电线,一只只崭新美观的电表箱,一...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