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新闻战线迎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周年。在这金色的秋天,我们盘点成绩,回首历程:
结合“走转改”活动的要求,本报开辟了“我走我看-看民生看变化看发展”、“我走我拍-拍一线拍基层”、“我走我记-基层一线人物传”、“走基层·进社区”等一批特色专栏,集中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
——2011年10月,本报策划了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踏访水阳江”,推出“水阳江,我们来了!”系列报道。从水阳江发源地绩溪的大山深处开始,本报采访小组沿江一路踏访老街古镇,走进水库、开发区、新农村,用纪实的手法全景展现了,这条宣城“母亲河”的前世今生、两岸故事,广受读者好评。
——2012年3月,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大会召开之后,本报立即派出专题报道小组,赴郎溪采写“关注‘郎溪现象\’系列”报道。记者们深入到经济主战场、深入到企业,以详实的6篇深度报道探索“郎溪现象”的奥秘、总结“郎溪现象”的启示,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充分肯定这组报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开放工作,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
——2012年7月,本报推出“解读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系列报道”。冒着酷暑高温,记者奔赴全国“美好乡村”建设样本浙江省湖州市,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在新型农民社区、在秀美农家小院,用笔和镜头生动记录了“湖州模式”的内涵、特色和成效,既为全市开展“美好乡村”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又成为本报开展异地“走转改”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凸显“全媒体联动”优势,宣城日报侧重基层好经验好做法的报道,皖南晨刊侧重民生新闻的挖掘,中国宣城网则发挥网络媒体特色,开展了“记者与18巷论坛网友携手走基层”活动,成为一大亮点。
走基层走得勤。本报在县市区建立了5个“新闻实践基地”,成为与基层紧密联系的“纽带”。在《宣城日报》一版特别开辟“来自新闻实践基地的报道”专栏,刊发了一批鲜活的稿件。绩溪县瀛州镇龙川村的“和谐之家”上了头版头条;泾县桃花潭镇“文化兴镇”的好做法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报道;郎溪县建平镇与本报开展了“记者节”互动活动,我们特别推出了专版“争先进位看建平”;宁国港口工业生态园区的风采,在《写意港口》的特稿中得以充分展现;作为唯一一个设在企业的基地,宣酒集团同样是“走基层”的重点,作为宣城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样本,持续予以关注。今年以来,本报先后赴绩溪县、泾县、郎溪县姚村乡开展“开门办报”活动,记者们接了地气、有了底气。
转作风转得实。本报编委分头带队在基层驻点,记者们真正扑下身子沉到底,在田埂小径、在大山深处、在生产车间、在渔船上……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春节,记者与敬老院的老人们在一起;端午节,记者与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建设者们在一起;“海葵”来袭,记者在防台抗洪的第一线;高温时节,记者在城市建设的工地上……充分展现了党报新闻工作者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良好风貌。
改文风改得新。本报组织专题新闻讲座,特邀专家授课,讲述“如何在‘走转改\’中打造精品力作”。调整考核机制,引导记者切实改变文风,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11年度各级新闻奖评选中,本报佳绩连连,多篇作品获一、二等奖。
这一年,记者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日报编辑部编辑芮玲玲说:“这一年采访过的那些人、那些故事,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山村小学老师许新民、深山与大鲵相伴的戴军、环保卫士陈光荣……我觉得,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好新闻,沉下去才会采到好新闻,融进去才能写出好新闻,在路上总是有更多的精彩。”
采访部记者金婷婷说:“‘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薛小妹最令我难忘,在她身上,有苦难带来的伤痛,却没有绝望悲观的阴影。报道她的感人故事,既是我的责任,也给予我力量,鼓励我继续前行。”
皖南晨刊记者汪鸣说:“采访完王直老人的故事,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受到了毅力、坚持与执着。我希望成为他那样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宣城网记者查丹说:“正是‘走转改\’活动,让我学会用‘俯身\’倾听的方式,报道一位有不幸遭遇的市民的故事,最后他得到了社会的捐助,走出了困境。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新闻报道的分量,这是职业赐给我的惊喜。”
是的,这是充满精彩、收获多多,又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交出了20多项专题活动、200多篇特别报道、30多个专版的成绩单,但是我们知道,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精彩,还在等待着我们;更多的故事,还在等待着我们……
新闻推荐
郎溪讯 10月19日,郎溪县毕桥镇组织民生办人员来到了美好乡村示范点——十井村张侯新村,开展青年志愿者民生宣传活动。十井村张侯新村作为全县9个美好新乡村示范点之一,两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26万...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