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置县千年,是典型的移民县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走进郎溪,你会惊叹:曾经的“圩区”完成了完美的“变身”,她变绿了,变宽了,变高了,变美了——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郎溪置县千年,是典型的移民县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走进郎溪,不管你是初来乍到的新人,还是阔别多年的“老郎溪”,都会惊叹:曾经的“圩区”完成了完美的“变身”,她变绿了,变宽了,变高了,变美了。繁华热闹的大街小巷,清雅别致的水乡风情,流光溢彩的广场夜景,一股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正在以“九德郎溪”为灵魂,建设“中国绿茶之都,江南水韵之城”的靓丽风姿跨越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 彰显文化品牌
近年来,郎溪县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和塑造文化品牌,以“九德郎溪”作为文化的魂,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优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课题组完成《“大文化郎溪”创新发展战略与行动指南(2012-2016)》的编制,提出以“九德郎溪、福民为本、双核驱动、有机发展”为“文化郎溪”建设的核心理念。全县上下围绕“九德(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郎溪”建设,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启动构建“一镇一主题”文化空间格局,引领乡镇主题文化特色发展。目前,全县9个乡镇和所有美好乡村示范点均进行了规划编制,按照“九德郎溪”建设战略构想,逐步推进。与此同时,该县还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项目库,整合包装推介文化产业项目,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加速推动凌笪大千文化园、毕桥中华茶博园、梅渚美之园和佛文化主题园等现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和开发具有郎溪特色的文化产业;依托十字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建立中国美术院安徽院,打造省内美术创作基地;组织老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借助其他社会力量,对文艺作品进行创作改编;认真学习外地办节经验,立足该县黄酒文化品牌,举办中国(郎溪)徽派黄酒文化节。目前,该县的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以传媒业、图书销售业、演艺娱乐业、网络服务业、文化广告业为重点的产业群。
突出强基固本 完善公共文化
郎溪县作为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县之一。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了文化专项规划,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初步实现了“县有场管、乡镇有站、村有中心”的目标。正如十字镇文广站站长陈志林所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文化阵地,农民朋友们高兴了,我们身上的担子也加重了,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要把服务做好。”目前,该县共有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各1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2座、村和社区活动中心97个、农家书屋112个、乡村文化广场57个。拟新建的县文化中心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文化中心“三馆一院”项目即将建设。所有文化场馆均实行免费对外开放,更值一提的是在连续三年的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级评定暨试点评估工作中,该县先后评为一级站6个、二级站2个、三级站4个,等级站比例100%,一级站比例在全市最高。2012年,6个乡镇承担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每个点投入5万元。在建设中,该县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投入20万元对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购买了40万册电子图书,能进入国家、省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远程浏览60万册的图书和其他电子信息资源,实现了县、乡镇和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县乡村联网工程。十字镇公共电子阅览室被文化部表彰为先进示范点。该县文化类民生工程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
塑造精品工程 丰富群众文化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郎溪县有着深厚的各类文化资源,形成了徽州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等文化脉系。境内遗存的古民居、祠堂、塔桥、碑刻、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约200多处。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该县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塑造精品工程,提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走出去”能力。近年来,该县以提升素质为目的,开办“郎川人文大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郎讲学,全县上下营造了全民学习新风尚。精心打造了“郎溪之春”文艺演出、“郎溪合唱节”、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品牌。2010年组织参加了宣城市首届皖南花鼓戏大奖赛,并获得个人一等奖。2012年全年该县组织文化活动达100余场次。其中大型文艺演出20余场次,包括农民工文艺演出2场,美好乡村文化行活动2场,成功承办了第五届“郎溪之春”文艺演出、第三届“郎溪合唱节”等多场文艺演出活动。2012年,先后参加“第三届高淳年货慢食文化旅游节”演出、参加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第九届安徽省花鼓灯会花鼓灯暨民间舞蹈比赛,进一步扩大了我县在周边省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农村、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利用周末、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等,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传统文化,积极发展民间文化。积极组织“三下乡”活动,县里皖南花鼓戏、京剧等民间团体每年到乡村巡演,电影公司放映队每年深入乡村放映1200多场次,县文化馆每年送戏送活动下乡20余次、县图书馆每年送书下乡10次以上。很多村民还自发组成文艺宣传队,用自编自演的歌曲、快板等为群众义务演出,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歌颂美好乡村。“原来还不适应,现在人都放得开了,一看人家跳,那咱也跳。”村民余女士高兴地说,她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姐妹们到文化广场跳健身舞。该县在注重提升文化活动品位的同时,还坚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小马灯、大小锣鼓、云舞和古南丰酿酒技艺5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撰出版了反映该县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古韵郎川》和非遗普查资料汇编《郎川记忆》。梅渚镇被文化部授予“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镇”,姚村村被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等,无一不彰显出郎溪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一种内涵,文化更是一种力量,文化不仅能提升文明素质,还能创造奇迹。郎溪人“以文化人”为目标、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塑造精品工程,将文化凝聚力、文化引领力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根本指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动力,这已成为郎溪上下的强烈共识。说白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样方可提升城市的魅力。
yuxf32209
送文化下乡受欢迎。
新闻推荐
3月5日上午,郎溪县梅渚镇农民戴启兵慕名来到县瑞丰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订购80亩西瓜苗。女社长赵春霞热情地接待了他,毫无保留地向他介绍西瓜品种、栽种技术以及销售情况。听着赵春霞的一番话语,戴启...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