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郎溪县“家庭农场”主关明和与儿子在仓库里检修农业机械,为春耕做准备。关明和不仅在自己流转的3300亩田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管理、收割,还为近千户农民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全程机械化作业是郎溪县探索出的“家庭农场”生产新模式,把粮田流转集中起来,给爱种田、“会打算”的农机大户经营,从而使得“家庭农场”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之路。
“小农式耕种”升级“航母式经营”
4月15日,记者走进郎溪县天禾种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只见社长关明和正在和十几个会员讨论、安排着春耕的事。见记者来采访,憨厚的关明和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有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实现了水稻种植、播种、管理、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现代化的农机生产让我尝到了甜头。”2011年1月,关明和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郎溪县天禾种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2007年,十字镇农民关明和花了70多万元买了7台插秧机。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关明和有了165台套农业机械。他还先后投资230多万元建了2个育秧工厂。善动脑筋的关明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育秧工厂的作用,在全国首创“四代一管”,帮助农民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机收、搞田管。“去年,我给150户村民‘四代一管\’了2700多亩田,赚了50多万元。”关明和高兴地说。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家庭农场\’主通过农业机械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而且省钱省时。”郎溪县农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农业机械化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进程,由原来的“小农式耕种”转为了“航母式经营”。
农业机械化助阵“家庭农场”
“机械化种田效率真高!我一家人能种这么多田,还能赚到这么多钱,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王文桃说。
王文桃是飞鲤镇塘埂村的“家庭农场”主,在当地小有名气。王文桃告诉记者,插秧机一天可插秧40亩,而人工一天只能插1亩田,效率提高了数十倍。有了这个“好帮手”,王文桃不仅能够及时插好自家田里的秧,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让他们种田省心又省力。
2010年,王文桃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0多亩田,购买了5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3辆中小型拖拉机,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有了这些得力的“好帮手”,王文桃便联合周边51户“种田大户”,成立了“塘埂村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13台套,育秧、机耕、机插、植保、收割等实现了“一条龙”,为193户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农业机械化种田让王文桃不仅圆了“家庭农场”梦,还被评为“2012年度安徽省级农民创业带头人”。
同样是“家庭农场”主的十字镇水鸣村周以福,2012年他流转村民水田560亩,实行集约种田。从耕地、插秧到收割,周以福所种的田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周以福说:“我有插秧机2台,收割机1台,大拖拉机2辆,水稻种植、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这就是种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郎溪县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成立了200多个农业合作社。与此同时,该县农机购机补贴逐年增加,仅2012年,郎溪县农机补贴就达到751万元,2260多户农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享受了农机补贴。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催长了郎溪县的“家庭农场”,目前,该县有“家庭农场”261个,耕种100亩田以上的农机种粮大户已有300多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新闻推荐
郎溪讯 今年,郎溪县姚村乡坚持“生态立乡”战略和“天更蓝、水更碧、山更青、居更佳”的环境保护目标,以获评“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为契机,以生态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争创“国家级...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