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两会”特别节目直播中,全国人大代表李爱青、央视主持人文静与郎溪县凌笪乡钱桥村“钱晨家庭农场”的主人姚维荣就“家庭农场”进行了热烈交流。郎溪县的“家庭农场”缘何引起了央视与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探访了郎溪县一些“家庭农场”。
姚维荣:弃厂包山当“家庭农场”主
3月15日上午,乍暖还寒。记者来到郎溪县“钱晨家庭农场”。紧身上衣、黑色丝袜和短裙、披肩长发……初见姚维荣时,一身时尚的穿着、打扮,让人很难将她与每天在农场摸爬滚打的农民联系在一起。“现在是农闲,我才能穿一些漂亮衣服,平时如果穿成这样的话,哪里还能干活呀。”姚维荣笑着向记者说。
1999年,姚维荣一手办起了一个面粉加工厂。正当面粉加工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2004年,传出了凌笪乡钱桥村林场改制的消息。姚维荣心动了,她想承包山场。“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放着老板不当,却要到山上干日晒雨淋的苦活。”“但我并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我有自己的主意。我感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有政府的扶持帮助,加上规模化经营和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表面上文静的女子,心里却装着很大的抱负。姚维荣毅然承包了300亩山场后,建了生态白茶园、水果园和花卉基地。姚维荣还带领姐妹们成立了郎溪县第一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钱桥茶叶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女社员120多个,白茶1000多亩,生产的茶叶远销江浙、上海、福建等地。姚维荣说:“自己的年收入也可观,一年纯收入有70多万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姚维荣心里更踏实了,对“家庭农场”的经营也有了新的思路。“我要把林园、粮园、果园、茶园、渔园、禽园‘六园\’建好,在‘家庭农场\’这个大舞台上,走得更广、更远。”
关明和:当“田保姆”年收入50万
3月14日傍晚,记者来到郎溪县十字镇农民关明和的“家庭农场”。他正带着儿子在育秧工厂里整理育秧盘。“去年,我给150户村民当‘田保姆\’,全程代管了2700多亩田,赚了50多万元呢。”关明和高兴地介绍说。
2007年,关明和在涛城镇租了560亩田种稻子。“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2012年,我一下子流转了3300亩田,和儿子专心的当起了职业农民。”关明和告诉记者。打那以后,关明和一家子就对种田上了“瘾”,老婆、儿子、媳妇全家总动员,其乐无穷。关明和和儿子吃住在“家庭农场”,一门心思地摸索着种田的道道。最让关明和称道的是他在全国首创了“四代一管”的“保姆式”全程服务,帮助村民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机收、搞田管。去年,关明和帮助150户村民“四代一管”了2700多亩田,不仅让每户节省了种田费用、获得了丰收,还让他们腾出手来到城里到工厂去挣钱。
“这台洋马牌插秧机10万元,你猜我花了多少钱?只有5万元。政府给补贴了一半。”关明和指指身边的“大洋马”,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有了政府的“撑腰”,这些年他一口气买了165台套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烘干机、植保机等农机具,建了2个育秧工厂,成立了郎溪县天禾种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让关明和最骄傲的是,他把插秧机改装成了植保机、施肥机、播种机,实现了一机多用,并且申报了专利,还得到了省里专家的肯定。
王文桃:农业机械是“左膀右臂”
“机械化种田效率真高!这些机械简直成了我的‘左膀右臂\’。”王文桃告诉记者,插秧机一天可插秧40亩,而人工一天只能插1亩田,效率提高了数十倍。王文桃是飞鲤镇塘埂村的“家庭农场”主,在当地小有名气。2010年,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500多亩田,购买了5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3辆中小型拖拉机,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有了这些得力的“好帮手”,王文桃便联合周边51户“种田大户”,成立了“塘埂村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13台套,育秧、机耕、机插、植保、收割等实现了“一条龙”,为193户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农业机械化种田让王文桃不仅圆了“家庭农场”梦,他还被评为“2012年度安徽省级农民创业带头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年来,郎溪县姚村乡坚持“林业富民、旅游兴乡”思路不动摇,以“静”界桃源、徽韵姚村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做好旅游文章。突...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