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宛溪河畔,有这样一群铁肩担道义,为正义鼓与呼的司法干警,他们用心血和行动守护着城市的安定和祥和。
在他们的不懈努斗下,日前,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全国法院“两评查”活动先进单位。
“这块奖匾我们受之无愧!”院长杨谋林自信而坚定。自开展“两评查”活动以来,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市中院深入开展庭审和裁判文书评查,注重发现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宣城市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大幅度提升。
■“组团挑刺”找短板
“好紧张好紧张,今天我要开的庭审观摩会,不仅有领导来看,还有‘两代表一委员\’来旁听,据说他们都是‘挑刺专家\’。”郎溪法院的助理审判员小刘对同事说。去年6月14日,郎溪法院正在公开审理上诉人吴兴元盗窃案。小刘正是案件的主审法官。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旁听席上除了当事人亲属等群众外,庭审的现场还来了20多位特别的听众。他们中间,不仅有市中院副院长郑昌华带队的评查小组,还有郎溪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将全程观摩庭审,并在庭审后对庭审活动进行“挑刺”评分。
每位“挑刺专家”手中都有一张划分内容极细的《庭审评查表》,他们将根据主持庭审的法官的表现逐项打分,并在庭审结束后召开座谈会,进行分析点评,指出庭审中存在的不足,查问题,找短板。
这一幕正是宣城市开展的“两评查”活动中最为鲜活的场景。
在得到评审小组中肯的评价后,小刘告诉记者,“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评查\’获益深,以前办案子,总会忽略一些细节。现在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可不能再马虎了,现在‘两评查\’成了大家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镜子\’,这督促我们更加加强自律。”
截至去年11月中旬,全市法院评查庭审445个,占同期开庭审理案件总数的7%;其中,市中院评查庭审83个,占同期开庭审理案件总数的14%,力求做到对每个案子“过网筛查”。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别看我儿子得了这么严重的病,政府一次就给我报了5万多块钱。有政府我不怕,我儿子治得起。”领到新农合报销的钱时,张爱勇激动地说。张爱勇是郎溪县凌笪乡下吴村村民。13岁的儿子今年3月经医生检查...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