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骄阳似火,摄氏三十六七度的高温让人感觉到炙热难挡,但在郎溪县新发镇官桥村庙头村民组村民刘咬齐正顶着烈日在自家林地里修枝通风。
“以前这里都是一片荒山,没有人要也没有人种,后来我就以每亩近200元的价格承包下来了。如今这里已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刘咬齐一边拨弄着手中的树枝,一边微笑着说。
近年来,郎溪县新发镇以林权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森林增长工程等为平台,大力加快全镇林业发展步伐。截至今年5月底,全镇林业种植面积突破8000亩。
引导:点燃社会办林的激情
新发镇是一个典型的半山半圩半丘陵乡镇,境内荒山荒地众多,但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多数荒山荒地都用来种植山芋等作物,种植成本高,效益低下。再加上近年来青壮年务工,许多土地都处于荒芜状态,不仅造成土地浪费,而且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为变荒山为绿坡,向荒山要效益。该镇通过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依托荒山荒地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打造“绿色银行”。官桥村一直有种植苗木的习惯。为变优势为资源,帮助农民做大做强苗木产业,该村加强对苗木产业扶持,积极培育苗木产业能人,通过“大户+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苗木生产。目前,全村从事苗木种植的农户达100户。“以前种植山芋,全部成本去掉,一亩地只能赚到一两百元,现在一亩地的香樟一年能够赚2000-3000元。”村民张大军说。由于发展苗木生产前景广阔,全镇迅速掀起社会化办林的热潮,以前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地已经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和金饽饽。
政策:引领林业发展的“跨越”
如果说引导解决了林业发展的起步,那么退耕还林,森林增长工程等政策实施则犹如助推器,实现林业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该镇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建设,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宣传,引导农民退地还林,退田还林,同时做好退耕还林补贴发放工作,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2000余亩。针对退耕还林户中存在“吃粮难”,该镇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为契机,帮助退耕还林户改良田地土壤,提高种田水平,让广大退耕还林户做到“减田”不减产。“由于退了2.7亩田用于造林,全家粮食总是一年供不上一年,自从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农业项目后,亩产比以前提高了50公斤左右。”涧西村村民杨秋海高兴地说。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林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追加林业资金投入,积极推行林业“创森”和“双增”示范基地和科技服务点建设。全镇完成造林800亩,完成率133%,完成绿色通道10公里,此外该镇还深入推进林权体制改革,通过承包、租赁等方法,盘活村级林场现有资源,让一些效益不好的林场重新焕发生机。
科技:插上林业腾飞的“翅膀”
该镇在加快林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技在推进林业发展,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培育林农发展新模式,开辟林农发展新渠道。为改变林农增收难,该镇把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作为突破口,在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林种和树种结构调整,鼓励林农大力发展周期短、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无患籽、广玉兰等绿化苗木,打破了传统造林格局。2010年,该镇共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其中红叶石楠、榉树、高杆香樟等绿化林种植面积达1800亩。新发镇官桥村林农易来润以前种植的都是外国松,一亩种植年限在10年以上的外国松的产值只有3000-4000元,近几年在该镇林业部门引导和扶持下,他搞起香樟、广玉兰等绿化林种植,现在一亩田的苗收入就达2万余元。
新闻推荐
8月1日上午,郎溪县姚村中学的小演员们在非遗“云舞”传承人的教导下,手执“云朵”翩翩起舞。据悉,起源于郎溪县姚村乡的民间群舞“云舞”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姚村乡启动了“云舞...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