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采访之路上,我将多到基层“吸氧”,汲取更多的写作“养分”。
“不接地气,干部会因‘缺氧\’而晕头转向;应当勤到基层,让问题发现在一线,困难解决在一线。”201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市委书记姚玉舟的署名文章《不下基层会“缺氧”》。
姚书记在文章中指出:一线是各项工作的根,对各级干部来说,办公室不是我们工作的唯一地点,应当更多地在我们服务的对象所在地,多跑一线,勤到基层……虽然这话是对“各级干部”说的,但在我看来,它对于新闻记者同样适用,而且是珍贵的金玉良言。
每一次到基层采访其实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而且我认为,这个过程更像是为“记者”这个称呼“镀金”。由于加入这个行业的时间不长,采写的稿件也是屈指可数,所以每每亮出“记者”这个身份时总有些顾虑,或者说是不自信。简言之,这种不自信还源于“我是个初学者”。不过,“初学者”的定位并不可怕,反倒让我能沉下心来去学习,而走基层无疑是一条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好途径。
平日的工作中,我常对自己和同事说“真正好的新闻点还是在基层”,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切身感受。就拿近段时间全市上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来说,如果你没有写出精彩和亮点来,那多半是因为你没有深入基层一线,所以才会觉得是“无米之炊”。
的确,在实地走访和基层干部的交流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地方在民生工程、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但受某些客观原因限制,这些基层干部“发不出声来”,于是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就停留在了原地,以至于没有更好地推广开来。好在新闻记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发声”,我很庆幸也很高兴能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好的经验做法。
当然,在基层采访我不仅了解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更记住了一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让我感慨万分、颇受触动。
王斌,郎溪县十字镇施吴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尽管只是一名下派干部,但在职期间,他硬是通过自己没日没夜的努力,最终建立起了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采访中我了解到,借助这一平台,不仅能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当地的干群距离。而问及“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心思建起平台”时,王斌的回答非常简单:“虽然我是下派干部,但在职一天就要尽可能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最好还能在离开之前留下点什么。”
几个月来,基层蹲点采访使我获益匪浅,也总结出了这样的认识:基层是新闻记者稿件的主要来源,更是学到真本领的“天然氧吧”。在未来的采访之路上,我将多到基层“吸氧”,汲取更多的写作“养分”。
新闻推荐
3月4日,郎溪县建平镇南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璇又一次走上了去王祝华家的路。自从今年将王祝华家确定为危房改造对象之后,张璇在这条泥泞的田埂路上不知道来回多少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