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绪红,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十几年来,对患有精神病的养母、哮喘病的养父、“光棍”二伯奉真情尽孝心,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温暖、滋润着老人们的心田,奏响了家庭和谐的乐章。
柏绪红的养母潘腊梅原是江苏溧阳人,10岁时父亲、哥哥就先后去世,只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存,母亲带着年幼的潘腊梅四处讨饭。然而,在13岁那年,潘腊梅唯一的亲人也去世了。成了孤儿的潘腊梅睡街头,吃剩饭,四处流浪。流浪到幸福乡时,骨瘦如柴的潘腊梅被好心人潘清东“拣”回了家。潘腊梅长大成人后,潘清东像亲生女儿一样将她嫁给了同村青年柏春宝。
潘腊梅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深深地压着她。在丈夫的劝说下,他们抱养了4岁的小绪红。
柏春宝的二哥今年65岁了,没结过婚,独身生活。柏绪红烧好了饭他就来吃,衣服脏了柏绪红洗。邻居潘爱英羡慕地说:“柏老二真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转眼间,柏绪红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上门说亲的接连不断。望着这个家,情窦初开的柏绪红犹豫着。
1996年,本就一身病的潘腊梅得了精神病。突如其来的重病,对柏绪红一家来说,无异雪上加霜。为了给母亲治病,柏绪红小学刚读完就回家当起了父亲的小帮手。她和父亲带着妈妈四处求医,只要听说哪儿有治妈妈病的“偏方”,她都要千方百计搞到。她把鸡蛋攒起来,拎到街上卖钱给母亲买药。偶尔父亲买回猪肉给柏绪红开开荤,柏绪红也舍不得吃一口,都让给妈妈吃。她说:“妈妈比我更需要营养。”由于劳累,父亲柏春宝得了严重的哮喘病,常常喘得缓不过气来。父母双双患病,柏绪红一下子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看着这个家,柏春宝不忍心连累女儿。一天晚上,他拉着女儿的手,说:“儿啊,你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也对老人尽了孝心。不要再管我们了,找个好婆家嫁出去吧。”柏绪红大哭着说道:“爸爸,你和妈妈养了我二十多年,对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如果我嫁出去了这个家也就散了。我就是不结婚,也不能让这个家散。我要一个人照顾你们一辈子。”
柏绪红为了养母不愿出嫁的事传遍了四邻八乡,也感动了邻村青年李高堂。李高堂说服了家人,找到柏绪红,告诉她愿意“倒插门”。柏绪红说:“我妈妈有精神病,父亲也有哮喘病,还有个二伯要照顾,家里条件不好负担很重。”李高堂说:“就冲着你这个人,我不会后悔的。你放心,我会和你一样对待父母的。”
结婚后,柏绪红和丈夫起早摸晚地干活,挣了钱就给母亲买药。家里离不开柏绪红,她就服侍好母亲、干好家务活后,到外面帮人采茶叶、做小工。为了多挣钱给岳父母治病,李高堂拣起了木工手艺,背起斧头、锯子到常州、南京等地打工。他是哪儿有活就在哪儿干,脏活累活都干,挣了钱就送回家。柏绪红心疼地说:“你累了就少干活。”李高堂说:“我说过,要和你撑起这个家。”
照顾母亲几乎成了柏绪红的全部。早晨,她帮母亲穿衣服、洗脸、梳头;深夜,她为母亲盖被子,搀扶母亲上厕所,十五年来柏绪红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外出办事或在外打零工,柏绪红总是及时赶回来,喂药给妈妈吃。
为了妈妈,柏绪红受了很多委屈。潘腊梅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柏绪红。有一次,柏绪红正在吃饭,潘腊梅突然从后面揪住她的头发狠命地撕扯,幼小的儿子在旁边吓得哇哇大哭。“我真想推她一把,但转念一想,疼爱我的妈妈是因为犯病才扯我的头发,就忍着泪水让她撕扯。”柏绪红噙着眼泪说。
天长日久,积劳成疾,年轻的柏绪红患上了胃病等多种疾病。丈夫多次劝她到县医院住下,好好地检查一下。柏绪红总是说,我哪有工夫去,我去了娘怎么办呢?
柏绪红感人的义举获得了邻里八乡的一致赞誉,先后被评为“宣城市首届孝老爱亲好媳妇”和“郎溪县孝敬父母好儿女”,去年八月还被中央文明委推荐为“中国好人榜”。
新闻推荐
严世魁的牡丹画一直在国内得到广泛好评。他的书画作品在国家级、省级等书画评比中多次获奖。他是安徽省老年书画联谊会、宣城市老年书画联谊会和郎溪县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67岁的严世魁住在郎溪...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