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寻李白》诗有云:“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同样,苏轼《定风波》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以说,中国的山水造就了中国的诗人。丁放老师在课上说过,诗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诗人具有常人所难以拥有的感受力,这也造成他们在人群中始终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之感,因而他们乐于在自然山水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寻找精神的故乡。宣城即是这样一个地方,无数文人墨客于宣州山水之中抒发幽情、感悟人生。
我并非生长于此,也不曾长住于此,虽每次都只是匆匆来去,但宣城于我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宣城是一座小城,环城走一圈儿也大概只需两三小时,不算现代化的城区时常可见顺山势而修的水泥巷道和墙皮剥落的黑瓦白墙房屋。谢朓楼下老人们唱着我听不懂的地方戏曲而悠然自得,年轻人说笑着穿过府山广场,全然不见谢公踪迹。那是谢朓的楼李白的楼白居易的楼,而今如诗人般孤傲地立于喧嚣广场之中,诉说人事变迁历史沧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有赖于谢朓《游敬亭山》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篇,敬亭山成为宣城山水的代表而广为天下人熟知。敬亭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几年前茶树正肥的时节我曾随父母去过一次,走在宁静只闻鸟语的敬亭山山间栈道上,颇有“相看两不厌”的诗意。听闻近期山上又经修复新建了许多景点,俨然和其他作为旅游景点过度开发的名山一样,人工修饰太多,反而失去了其原本自然天造的秀美。同样郎溪县卧佛山尽管也有许多人为制造的景点,但卧佛山粗拙中透露出奇巧,令人叹服于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
宣城另一处名胜也是由于李白而为世人所知,那便是“水深千尺”的桃花潭,今年初春我和同学同游泾县查济古镇时经过桃花潭,却由于时间原因无缘相会,那个不会再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和修书“先生好游乎”的汪伦的桃花潭,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朦胧而神秘的影子。
宣城处处皆景,无论走到哪一处,都可以找到自己与它的联系。比如直到某个周末游广德县太极洞时,我才知道幼时语文课学过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里所说的就是太极洞一景。彩灯将洞内照得光怪陆离,无法步行的一段地下河要乘木舟通过,人在自然面前竟是如此无力。
由于爸爸在宣城的住处临着宛溪河,我们一家晚饭后便常常散步于河滨,有时也会过桥夜游鳌峰公园。鳌峰公园历史悠久,清人刘芳蘅有《鳌峰》诗赞鳌峰之景:秀色凭虚望,居然海上山。小桥通幽径,古木透元关……宣城这座城市随处可见古迹,随处可见风景,随处可见旧时相识,好像时光不曾流逝,而你就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唯一不变的是脚下坚实的大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现在的农民生活比以前真是轻松太多了。”拿到保险赔偿金的江贤奎不禁感叹。家住郎溪县毕桥镇长河新村的江贤奎自家种有405亩水稻,可没想到因为去年长时间...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