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垃圾、小广告、广场噪音、占道经营……这些老百姓身边常见的烦心事,也一直是郎溪县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令人欣喜的是,自今年4月10日开始,上述问题都可通过一张“大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
自今年4月10日开始,郎溪县开始试运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数字城管”的“大脑”里,小到窨井盖、路灯,大到城市道路、花草绿地,城市的每一个“家当”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这些“身份证”,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敏捷高效处置,还同时将各个职能部门的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大城管”格局。
处理迅速 事件处理“动态化”
“‘数字化\’让城市变‘小\’,中心城区已‘小\’到每个细节都在‘数字城管\’平台上可见、可查、可管理。”数字城管中心主任张翔说。
一走进中心“数字城管”的大本营——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迎面而来的是八个巨大的DLP显示屏幕,上面正显示着农贸市场、吉原市场、建材市场、东城国际以及县医院旁等中心城市人流集中、事件高发的地点和道路。整个郎溪县城的框架动态尽入眼帘。
应记者的要求,工作人员随机调取了6月27日的事件。
上午9点48分收到上报内容:中港西路川香阁饭店门前乱堆物堆料;9点49分立案,并将收到的上报内容发送至城管执法大队;9点51分执法大队指示目标地点附近的执法人员前往调查;9点57分指挥中心收到反馈处理完毕。
从“数字城管”主动采集发现问题,到部门处置终结,全部流程使用9分钟,这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一个实例。张翔说:“以往是市民发现了问题,四处反映,请政府来处理,现在是政府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去处理,实现政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在工作人员的操作平台上,一个个正在处理的事件右侧都亮着一盏盏的小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有事件的解决得到监督员的现场确认之后,小灯才会熄灭,标志着一个事件的正式办结。
信息精细 管理进入“数字化”
郎溪县数字城管自2013年3月开工建设,按照“以租代建、委托运管、分期付款”的建设方式,总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地理信息普查、系统建设、指挥中心和信息采集四大部分。
据了解,该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通过发挥信息采集员和信息技术设施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人机有机结合、部门联动处置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处置、指挥协调、监督评价的联动闭合管理机制。
郎溪县“数字城管”项目于今年4月10日试运行以来,将中心城区15.45平方公里以宁芜路为轴,以建平镇为基础,划分成东、西、北三片共14个责任网格,2010个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50761个,大到道路、桥梁、公共厕所,小到垃圾箱、路灯、护栏、各类井盖,都有了各自的数字“身份证”。目前,共有15名信息采集员对这些城市部件进行“照看”,每天多番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上传。平台会第一时间定位、第一时间明确责任单位并批转,问题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城市管理将因此步入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的“数字”时代。
部门合作 实现城管“全民化”
数字城管真正改变了城市管理单打独斗的格局,有效整合了不同专业部门的管理资源,使20多个县直部门形成合力,改变了过去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推诿扯皮现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
以前,因为多部门交叉管辖,很多城市管理难题时常三五天都不能确认责任单位,问题处理更是需要十天半个月。现在,只要城市管理监督平台收到报案后,指派相关部门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从发现上报问题到立案、确认责任单位,3至5分钟就可完成。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郎溪县毕桥镇全力抓好“三线四边”环境整治工作,紧抓6.2公里滨湖路改造,着力实施道路两旁的绿化长廊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征收道路两旁土地98亩,工人们不顾炎...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