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岁的程寨军是郎溪县梅渚镇文广站站长,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有着22年党龄的他,怀揣朴素的文化情怀和担当,将一腔热情投注到乡镇文化事业发展,历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文广站长和先进个人。
传承传统文化
梅渚镇地处吴越文化交汇处,鼎盛时期有“小上海”之美誉,拥有傩文化、佛文化、商贾文化、美食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品牌。然而,该县原定埠镇小马灯、跳五猖、大小锣鼓、降福会等多项优秀民俗祭祀活动无人问津,濒临失传。
2005年,程寨军临危受命,担任梅渚镇文广站站长,主抓“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程寨军的不懈努力下该镇成功将跳五猖、小马灯、大小锣鼓、降福会申报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目连戏、传统泥塑工艺申报为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跳五猖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
2007年,该镇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目前,梅渚镇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推动文物保护
程寨军认为“守住文化的根,既要传承文化的魂,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也有保护承载文化讯息的文物。”
2009年以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开展。程寨军在全镇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每天早出晚归,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粮。白天,进村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宣传文物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夜晚,整理材料并录入电脑。
该镇有一部明代弘治、嘉靖年间刊发的《吕定庵唱和集》洋洋百页,原稿出自当年朝廷命官吕盛(定埠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史料。《唱和集》的发现同样浸透了程寨军立志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心血。发现之前,有人说它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有人说它在安徽省图书馆,也有人说它藏身南京大学图书馆。只要一有消息,程寨军就诚心诚意前去探寻,但三次探寻都无果而终,还自掏腰包数百元。然而程寨军始终没有放弃,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位在合肥工作的老同事最终帮助他找到了这本珍贵典籍,为整理地方文献、弘扬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程寨军先后主持发掘了不可移动文物41处,发现并妥善保存古碑刻11块、家谱8宗;发掘了明代弘治年间郎溪县历史名人吕盛的诗词唱和集《吕定庵唱和集》4卷这一地方文化的珍贵史料。
擦亮文化品牌
梅渚镇在成功申报四项省级“非遗”的基础上,在每年正月初八都组织开展集跳五猖、降福会、小马灯、大小锣鼓等“非遗”于一体的综合性演出活动,并已形成地方民俗展演和群众文化品牌。十多年来,演出活动直接参与人员3000余人,观众近5万人,一举活跃了节日文化气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010年1月,在程寨军的主持下,该镇成立了“民间文化艺术推进会”,逐步将当地乡土文化艺术活动引入社区、学校。同时,他还积极组织、编写“非遗”课外读本,开创、推广“非遗进课堂”工程,促使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组织编写《胥河文化采萃》、《梅渚饮食文化的朵朵奇葩》。
2011年5月梅渚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先后成立了镇老年书法协会、足球协会、篮球俱乐部。建设农家书屋9家,共有书刊17000余册;信息资源共享室3家(其中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室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授牌);农民体育活动工程4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实现全覆盖。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的了现在的见习工作。能得到这份工作实在太意外了,现在每天工作生活都很充实。”23岁的涂风晴今年被聘用在郎溪县县直某单位...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