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在郎溪的大街小巷时,是否留意过道路两旁的垃圾桶?从最初道路两旁不设垃圾桶,到木质、塑料、瓷器垃圾桶,再到不锈钢垃圾桶;从最初各种垃圾混合的单桶到现在增设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桶;从只注重垃圾桶的实用性到实用美观兼备,小小的垃圾桶正在不断更新升级。
垃圾桶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分类
郎溪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垃圾桶?最开始的垃圾桶是什么样的?家住建平镇的王阿姨说:“依稀记得多年前马路两旁是没有垃圾桶的,自家的垃圾都是装在塑料袋里,然后丢在垃圾堆放处统一进行清理。”
在郎溪县城工作的环卫工人钱友红回忆,以前道路两旁清一色都是塑料桶,所有垃圾混合处理,住户的生活垃圾、行人手上的果皮纸屑都往里丢。近年来县城环境变好了,垃圾桶也比以前“高级”了很多,不仅颜色多了,造型精致了,还多了很多分类的垃圾桶。
据了解,目前城区主干道上由环卫所监制的垃圾桶共分为三种,一种是条木状的方形垃圾桶,一种是塑料的带轮子的垃圾桶,还有一种是站台垃圾桶。郎溪县城管局环卫所负责人郑建祥介绍:“我们设置垃圾桶一要发挥它结实耐用的功能,二要美观,不能让垃圾桶本身成为一种影响市容影响环境的设置。”
“熊猫吃竹”垃圾桶让人记忆犹新
采访中,大部分城区居民对曾经流行过的熊猫吃竹造型的垃圾桶印象深刻。“我记得我小时候,栖凤园就有这种熊猫垃圾桶,胖乎乎的熊猫抱着竹子特别可爱,每次我都忍不住走上前摸摸,现在垃圾桶多种多样,但就是没了以前那种熊猫垃圾桶。”住在北大街的李小姐觉得很可惜。
环卫工刘师傅介绍,他刚开始参加环卫工作那会儿,郎溪确实特别流行熊猫造型的垃圾桶。刘师傅说:“但是这种垃圾桶中看不中用,容量小口也小,经常有垃圾倒在外面,清理起来特别不方便。”
对此,郑建祥表示,由于垃圾桶本身就是易损耗生活用品,根据时间的推移,损耗后被逐步淘汰也是一个趋势。“毕竟垃圾桶主要是方便住户行人丢垃圾和环卫工人清运垃圾。”
垃圾桶多了 环卫工作量反而变大
“根据文明县创建工作的需要,前不久我们统一更换了钢木结构的垃圾桶250个,单式带轮子的垃圾桶500个。”郑建祥说,目前郎溪县城主干道和背街后巷的垃圾桶总计有2000个。虽然垃圾桶增多了,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却更大了。
近年来由于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该县城管局预想根据垃圾量的大小、住户的多少来设置垃圾桶,但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一方面,城区垃圾桶遗失、人为破坏的现象给环卫工人造成了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也亟待提高。尽管垃圾桶的数量在增加,但是随处可见的落地垃圾让垃圾桶徒增尴尬。尤其是在背街后巷,住户门前的垃圾桶经常被随意搬动、挪走,给环卫工人的工作增添了很多不便,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钱友红说:“不少司机在红灯期间向车窗外随手扔垃圾。这需要我们在车流量大的马路中间清扫,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和危险性。”郑建祥也呼吁,市民要共同参与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有质和量的提升。”
新闻推荐
郎溪讯 8月27日,郎溪县举行2014年“栋梁圆梦”助学行动资金发放仪式。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郎溪县汇集“人口基金、扶贫助学金、工...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