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暖花开,郎溪县建平镇镜湖公园附近,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引人注目,随着花香,一股浓郁醉人的蜜香扑鼻而来……
一个简易搭建的临时棚屋外,放养着百余箱蜜蜂,无数只小蜜蜂“嗡嗡”乱飞,沈海波穿梭其中检查着蜂箱。3月24日,记者被这一养蜂场景吸引,冒着被“蜇”的危险,走进养蜂场。
当了12年的养蜂人,沈海波日夜与蜜蜂为伴,带着蜂箱辗转各地寻找蜜源。从对养蜂知识一无所知,到后来不断摸索学习,他渐渐成为了一个“养蜂专家”,妻子跟在他的后面帮忙,也成为一个“行家”。
常人眼里攻击性很强的“小东西”,在沈海波的眼里却亲热的像自己的家人。沈海波说:“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开始忙起来了,工作就是查箱、采蜜、卖蜜。一般每三天打一次蜜,忙时要到晚上十点。”如今,他养的蜜蜂已有108箱,这个简易搭建的帐篷屋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作为养蜂人,他们一年四季,一路追寻花期,过着游牧般的生活。“养蜂人就是追着春天跑,每年在家只能呆四五个月。”沈海波说。郎溪当地养蜂人很多,花源十分有限,沈海波就拉着蜜蜂到县内外各地寻找有花的地方。随着季节的变化,沈海波从南往北,先采油菜花、荔枝花,再采洋槐花……一直要忙到年底十月份才能回家。这些年,沈海波的脚步踏遍郎溪、苏北、山东、辽宁各个地方,四处奔波,夫妻俩唯一的牵挂是孩子,两个女儿,小女儿才上初中,可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长途跋涉采蜜。
养蜂人也会被“蜇”,皮肉之苦是常有的事。“只要一被蜇,要么眼肿要么就嘴歪,好几天都不能见人。”说起这些,妻子刘文旭觉得既无奈又好笑。平日里,他们都会“全副武装”以防被蜇。
“有蜂王浆卖吗?”一大早,家住郎溪县新建街的李大爷就前来买蜜了,可是沈海波说:“这才是第一道蜜,过几天再来吧,那时候的蜜比较好。”“真的蜂蜜在太阳的照射下比较粘稠,颜色以白色和透明色为主,易结晶。”沈海波说,做生意主要做的就是回头客,只有做好质量才能干得长久,这就是他们的“甜蜜”事业。
新闻推荐
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这些“智能化”的产品,对于年轻人来说,让生活变得轻松惬意,可却让不少老人手足无措。面对功能繁多、操作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老人们往...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