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修义和他的艺术作品。
郎溪县梅渚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跳五猖》表演中,惟妙惟肖的傩舞面具就是在戴修义的刻刀下雕刻出来的。穿过重重山林,绕过曲折的泥泞山路,记者来到郎溪县梅渚镇桃园村,见到了这位老艺人。
面具雕刻远近闻名
在戴修义不到20平方米的小工作室里,放满了各种工艺半成品,纸扎、泥塑、脸谱。初见面,他粗糙的手中正握着刻刀,木屑时而调皮地溅到他的脸上。听闻记者来寻访,隔壁邻居也来串门:“戴老师雕的面具和泥塑都很漂亮,是我们村的特色,在周边县是很难找到的。”
年过六旬的戴修义,从事面具雕刻已有30多年了,在承袭祖传技艺的同时,多年来他不断创新,将传统雕刻工艺与梅渚的民间艺术融会贯通。30年前,戴修义跟着岳父学雕刻,祖传的手艺传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
戴修义告诉记者:“木雕面具,是郎溪县梅渚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表演的重要道具。面具采用木质细腻的木料,运用几十种不同的工具,通过截林、剖半、出坯、白面、上彩等工序雕刻而成。”
苦练数载的戴修义,渐渐掌握了雕刻艺术的要领,也掌握了戏曲面具的美学特征。他的面具雕刻渐渐远近闻名,上门求购者也日益增多。
守住“土味”亟待传承
戴修义的工作室里,已经基本完成的泥塑共4尊,精美的造型、沉稳而不失艳丽的色彩,赋予简单的泥土浓浓的人情味。戴修义说:“基本完工的都取走了,还剩的这些是没有完全完工的。”
工作室的案几上排列有序地放着20多个已做成的“大盔”。“这是跳五猖、唱戏需要的帽子,老师傅都管它叫大盔,你要叫他帽子,师傅是要不高兴的,这些模型都做好了,还需要上色,扎绒球,还有胡子也要做上去。”戴修义随手拿起一个半成品介绍道。
“大盔”一般分巾帽、盔帽两类。巾帽用绸缎等加以刺绣缝制,质地较软。盔帽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凤、狮、虎等图案,再用彩缨、枪头、绒球、玻璃珠等装配而成。
“帽子做工复杂,一般要一周,最快也要5天才能完成。”戴修义说着,拿起样板图纸,根据图纸,把纸板剪成需要的形状,再用烙铁弯曲纸板,做成帽子的形状,接着就是雕刻龙、凤等造型。
和泥做坯是戴修义的拿手好戏,戴修义介绍:“做泥塑是很需要心思进行构思的,要手工进行绘图,还要在脑海中勾勒出形象、配颜色,制作出来后要不断改进,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当看到泥塑作品完成后,所有的付出辛劳都是值得的。”
虽然戴修义一直坚持泥塑创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因为泥塑虽好看却没有经济效益。对于泥塑的传承戴修义很是担心,他说:“到我这就没有传人了,没人愿意学,现在年轻人都去外面打拼,哪有人会在家学这个。现在我仍然希望可以有人来学习,让这种古老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位于郎溪县城镜湖公园旁的九德好人馆是全省首家县级好人馆,馆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陈列着吕旻、刘积安、陈先裕、吴志珍、韩年和等好人事迹。该馆自开馆以来,每天前去参...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