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郎溪以“生态产业、绿色富民”为抓手,大力实施森林景观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产业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重规划 优生态 共筑“美殿堂”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郎溪县邀请了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了《郎溪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总体规划(2014-2020)》,制订了《郎溪县创建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实现城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生态休闲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将郎溪县打造成为“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成壑鸟鸣”的生态佳地。
建成区以新老郎川河交汇的江心洲为中心,以郎川河为纽带,环轴为骨架,构成“双带、两环、四心、多节点”的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形成“廊轴成环、轴线成网、节点成珠、绿廊成楔”的绿地生态系统,构建以交通干线绿化、河道绿化带为基本框架、绿带纵横交错的区域生态廊道系统格局。统筹做好“山、水、林、城”四篇文章。
大力开展城市空地绿化,将生态环境的自然禀赋引入城,力求同特色的人文景观相结合,增添绿景,相得益彰。先后建成大义治水城史公园、静湖公园、中港东路街头游园、合溪路景观游园、郎川大道48米景观带等公园绿地18个。
加大“三线四边”建设。宣杭铁路、宣广高速、214省道、建平大道等主要干道绿化已全面建成,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354.6公里,建成森林长廊示范路段22公里;完成南漪湖、龙须湖、天子门水库、新老郎川河等水系绿化93.95公里。
在城郊和农村,全面推进“三线四边”绿化提升行动,将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与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一并纳入“五城同创”之列,将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与森林增长工程、美好乡村建设科学结合,大力开展城镇、村庄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园绿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创建完成4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1个省级森林村庄,今年将计划再完成2个省级森林城镇和6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任务。
狠抓一批林业重点项目工程。先后实施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400.1公顷,封山育林1256.08公顷;营造抑螺防病林1019.6公顷,农田林网建设61.6公顷,总长度78.8公里,完成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田林网17.1公顷,林网长度22.8公里;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2777.96公顷,实施中幼林抚育1230.55公顷;建成公益林3313.33公顷。
调结构 惠民生 开办“绿银行”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全县林业重点向林业生态建设、森林增长工程、特色林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等现代化林业倾斜,在速生丰产林、木竹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业“老三篇”产业格局上,逐步形成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新三篇”林业主导产业。2014年实现林业生产总值19.1亿元,比2012年实施森林增长工程之初10.5亿元,增长81.9%。
2012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目前,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0.5万亩,森林城市建设中除满足100%的自给率,还可以远销苏、浙、沪等地,乡土树种使用量达到80%以上。
兴科技 强管理 念活“山字经”
自2006年始,该县启动以“确权换证、减轻税赋、规范流转、搞活经营”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林改配套改革上下工夫,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牢固树立“生态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强原生态山林资源保护。不断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认真落实《郎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郎溪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保护“一山两湖”优美的自然资源,打造“中国绿茶之乡、江南水韵之城”的城市名片。完善森林城市建设支撑保障体系,依法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管理,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实施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加强森林火险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治服务,培育国家松材线虫病疫木定点加工企业2家;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林业技术推广网络全覆盖,编制获批了《郎溪侯村奶枣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大叶榉苗木培育技术规程》等八个省级地方标准,建设示范林、示范基地5处,面积18000亩;不断完善林业电子政务建设和林业管理信息系统,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新闻推荐
泾县讯 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镇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今年以来,泾县黄村镇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惠民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唱响民生工程“三部曲”,确保圆满...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