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记者来到“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镇”——郎溪县毕桥镇,只见绿树掩映中,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庭院优雅温馨,一幅典雅别致的乡村美景画卷,格外引人注目。
近年来,毕桥镇政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投入,全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支柱的乡镇产业格局。该镇一手抓生态经济建设,让农民走上“绿色”发家致富路;一手抓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创建,给村民创造出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环境。回望全镇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硕果累累:有十井村、施宏村、灯塔村三个市级生态村;大义社区被评为省级生态村;长河新村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村……
生态携产业齐飞
近年来,毕桥镇把创建国家级生态镇作为推动生态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全镇动员、全民参与,全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创建活动,有效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社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如今,走进毕桥镇,满眼可见:一排排绿油油的茶园、一片片碧蓝的蓝莓园以及美不胜收的南漪湖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该镇采取的生态创建向农业、工业产业发展延伸的目标和举措。近年来,该镇围绕农业产业化提速提效,大力实施了中华茶博园、水生生态种植、特色水果种植和无公害粮油基地等生态农业项目,坚持生态理念,严格限制和控制工业污染企业。
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力度,与项目建设相结合,该镇先后实施了“环境问题村”整治项目、农村清洁工程、集镇改造工程、绿化工程、农村道路修建工程等。按照“义德毕桥,宜然小镇”的总体规划和“特色休闲旅游区”,鼓励农民利用自然资源创办特色农家乐和星级农家乐,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美好乡村、生态旅游,积极打造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同时,将生态创建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2012年张候新村示范点以及2013年的长河美好乡村中心村的规划设计中,植入生态理念,以高标准、精要求推进生态建设,确保美好乡村建设达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
环保与建设并重
围绕“国家级生态镇”的金字招牌,毕桥镇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各项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建设投入力度,提升镇域形象。
围绕环境综合整治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目标,该镇加大投入,着力进行环保设施建设。2010年,该镇在进行镇区基础设施改造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目前,全镇镇区和美好乡村中心村已埋设雨污管道10000余米,建成了三座日最大处理能力分别为280吨、80吨和50吨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此外,该镇合理实施环卫设施配套工程,对集镇的2座公厕实行改造,并建成1座高标准的垃圾中转站,均有专人管理。另外,县镇两级进行配套补助,经费及设施也得到充分保障。
发展绿化美化工程。该镇结合森林增长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力争把道路建成绿化带,把居住区建成景观点。近年来,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绿化水平随之大幅提高,四条主街道、国境县道、一条高标准村道及美好乡村中心村道路全部实施了绿化,总长度近30000米。对新建成的公共服务场地,如文化休闲广场、污水处理点、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进行了绿化。目前,全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超过13平方米,镇村绿化美化的水平和档次显著提升。
文明伴和谐同行
生态创建离不开环保宣传,为此,该镇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方案,在村(居)均设立了环境卫生专属宣传栏,通过现场宣讲、发放《致广大农民的一封信》、《致集镇商住户的一封信》、召开村民理事会会议等形式集中宣传,确保全民知晓,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开展“十星清洁户”、“美丽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全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地方整体文明素质。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该镇成立了阵容执法队伍,针对乱摆摊、乱停放、乱搭建、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五乱”现象进行整治,对所有在建待建工地实行全面整治,做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力求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巡查活动,推进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辖区卫生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镇容管理。
“过去长河新村都是土路到处都是垃圾,一到夏天,垃圾堵塞、臭气熏天,行人掩鼻而过。现在村里修了路还进行了绿化建设,村里每隔几户就有垃圾桶,定期有人清理,环境变好了,我们也开心了。”长河新村村民何经高告诉记者,创建带来的实惠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全镇生态创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深入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强化农业效益导向,优化种养结构,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创建。”该镇副镇长徐阿存对未来创建工作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郎溪讯 近日,郎溪县新发镇派出所对辖区服装加工企业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检查中,民警仔细查看了服装加工企业的消防栓、灭火器、疏散指示...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