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会场
大田管理技术培训
徽映黄渡烟农专业合作社分级服务队
机械起垄
这里,远山壮阔,绿水环绕,是山水诗乡,是多彩宣城。11年前,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烟叶生产企业——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孕育而生,在这片灵山秀水上耕耘不辍。时至今日,“焦甜香”风格烟叶成了全国叫得最为响亮的烟叶品牌之一,而皖南烟区也被誉为了“中国的津巴布韦”。
2014年6月17日至18日,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在宣城举行。此时,皖南烟叶人因为这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而心情激荡。
在细雨绵绵、凉爽宜人的两天里,来自全国烟草行业烟叶生产战线的200名代表观摩了皖南烟叶公司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烟农合作社的全面全程服务、烟田里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烟叶的全程质量追溯……让代表们赞誉不止,也明白了皖南烟叶“焦甜香”的独特之处。
而这一场会议的召开,也拉开了一场“学皖南、同发展”的热烈探讨,使皖南烟区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为了全国典范。
如果说,皖南烟叶公司自2004成立到2010年的这六年,是其从默默无闻的地方性企业到全国烟草行业知名企业的角色转换历程,那么,“十二五”期间的这5年,则是公司以知名企业为新的攀登点,攀跃至全国典范的历程。
打响焦甜香特色烟叶品牌
在宣州区黄渡乡汪村,这里有这么一片50亩的砂壤土——烟叶生产体制的试验田、种植模式的试验田、研究特色烟叶的试验田、专业化分工的试验田……皖南烟叶众多探索便在这块地上开始。
这样的“一块地”,是皖南烟叶公司的一个象征,是一种情结,更是“焦甜香”的发祥地。
自从发现“焦甜香”特色风格后,皖南烟叶公司先后开展了烟叶种植项目研究,将“焦甜香”特色烟开发,相对集中到最适宜的“两江一河”流域,逐步从“一块地”拓展出“一片天”。特色烟种植面积从2005年0.4万亩发展到2015年15.2万亩,收购量从2005年1.2万担发展到2015年36.8万担。
变革源于市场变化。对于皖南烟叶来说,市场化之路不仅是规模扩张之路,更是特色彰显之路、开拓与稳固市场之路。
这一次,皖南烟叶公司从生态入手,定制了“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的特色烟开发技术路线,循着这一技术路线,围绕区域、品种、栽培、安全等重点,突出生态维护、科技创新、强化质量、深化工商合作,持续开发“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公司加强了工商研合作,与上海烟草集团、安徽中烟深度合作,分别共建沪皖高科技示范园和黄山焦甜香科技示范园,搭建开放式工商研合作平台,把技术研发前移到烟田,推动研究一体化。先后开展了55项技术研究,累计获烟草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全省系统科技进步奖5项;在核心中文期刊发表论文48篇;开发有实用推广价值的小工具29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项。
烟叶生产,没有特色就没有出路。皖南烟叶公司一套标准的设定,让“焦甜香”成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特色,也让“焦甜香”历久弥香。
2015年公司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技术集成,围绕质量要求、生态环境要求、生产技术、管理规范四个方面制定了皖南“焦甜香”烤烟10项标准,实施特色烟标准化生产。同时,依托科技示范园建设,建立核心区研发、示范区集成、基地单元推广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有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使基地单元成为推广应用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提高了技术转化效率。
这一套标准,是一次提炼,凝结了皖南烟叶的十年探索;是一次沉淀,展示了工商研的智慧结晶;更是一次淬火,是技术专家集体锤炼的结果。
然而,拓展发展之路还很漫长。生产标准的确立,仅仅是彰显特色之路的开端。
随后,一系列措施应运而生——建立了“以变应变、目标不变、超前决策、及时调度”的动态管理系统,通过及时采集与分析生产动态信息,对影响烟叶生长的主要变量因素进行预判和信息预警,制定应变决策;实行技术落实三级评估制度,确保把技术精准落实到每块烟田,促进了烟叶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中上等烟比例达到100%;建立全程质量追溯系统,集成生产信息、分级信息、工商验级、追溯查询四个模块,各环节质量信息通过二维码和射频贯穿烟叶物流全过程,赋予每件烟叶以唯一的“质量身份证”;开发精品特色烟,推动生产一体化。自2010年启动精品特色烟开发项目以来,累计开发精品特色烟7.57万担,有效保障了黄山品牌高档卷烟对特色优质原料的需求。目前,皖南精品特色原料在“黄山天都”和“红方印”中的使用比例均高于10%,对黄山高档新品“焦甜香”香气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深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皖南烟叶公司,是烟草行业唯一跨地区的股份制专业化烟叶生产企业,独特的体质机制注定了公司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独树一帜。
发展现代烟农,这正是“十二五”期间,皖南烟叶公司对烟农的培育方向。
其实,皖南烟叶公司对于现代烟农的要求并不复杂——有活力、懂技术、能从事烟叶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此,他们设立了几个标准:年龄要在50岁以下,具备一定文化程度;诚实守信,自愿接受公司管理,能够自觉维护收购秩序;有3年以上种烟实践经验,烟叶种植规模在60亩以上,亩均收益在2200元以上;有生产技术、组织能力和吃苦精神。
设立标准,目的不在限制,而在提高。
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为了建立这样一支新型烟农队伍,皖南烟叶公司进行了多方尝试——
建立制度化、长期性、系统性的现代烟农培训体系。建立烟农培训基地,对烟农实行免费脱产培训。对于不方便脱产培训的烟农,皖南烟叶公司发挥烟站贴近农村、贴近烟农的优势,把烟农学校办进村里。目前,皖南烟叶公司累计开办烟农学校56所,每年约举行烟农培训班30期,开设生产管理、土地管理、用功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大力推进现代烟农户内管理模式……
对烟农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皖南烟叶公司制定了《现代烟农考核管理办法》,从源头上建立档案,推行“一户一档”制管理;在过程中,做好技术落实情况的监督,烟技员实行技术跟踪,及时向烟农提供技术援助;在年终进行综合评比,奖优罚劣……
从普通烟农到现代烟农,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还有很多看得见的实惠。宣州区黄渡乡黄渡村荷花组的烟农方五七就在2011年从普通烟农升级为现代烟农。“升级”后的他,除了享受普通烟农的各项福利待遇,还享受农机补贴、轮作补贴和专业化服务补贴等各项烟叶生产补贴政策,还有技术员上门为他提供全程细致周到的技术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好政策、好服务做保障,种100亩烟叶都很轻松,效益也翻了好几番。”方五七说。
“十二五”期间,皖南烟叶公司共发展现代烟农1319名,现代烟农种植面积占全烟区种植面积的66.2%,户均规模90.3亩,户均收入36.1万元。
将烟草种植发展成为现代农业,除了要培育现代烟农,烟叶生产过程的现代服务也必不可少。皖南烟叶公司就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了烟农专业合作社。
对于合作社的服务,郎溪县十字镇十字村种烟大户谢再山深有感触,“以前种100亩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有烟农合作社的帮忙,种烟、种水稻都不用发愁。”
截至2015年,按照“一站一社”的组建原则,皖南烟区建立了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7个。
对于这7个烟农专业合作社,皖南烟叶公司定位明确——实施烟叶生产的全程服务,积极开展烟叶设施的综合利用。
对于合作社的主要职责,公司也进行了具体的细化——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机耕、育苗、起垄移栽、植保、采烤和分级等劳务服务,并将业务进一步扩展到封穴、运输等;分生产环节,建立起以“三师一手”(农艺师、烘烤师、分级师和农机手)为骨干的专业化服务队;加强专业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按照依法、自愿、平等、协商、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组织社员利用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联系本地大型超市销售所产的水果蔬菜,初步实现农超对接。
服务的层面不仅仅停留在了合作社。如何把专业化的服务移到田间地头、烟农家门口?这让皖南烟叶公司深思。
2013年开始,皖南烟叶公司以合作社为依托,开始将整个烟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实行网格服务。按照3500亩左右服务面积、4-5个左右服务成员的标准,划分服务区域,组建合作社烟农服务部。目前全区已建成43个烟农服务部,覆盖种植面积15万亩。
当然,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中,专业的人才和技术不可或缺。几年来,皖南烟叶公司先后培养了3690名“三师一手”,全部扩充到合作社;在关键技术落实环节,创造性地每年组织开展了以“起垄移栽”、“采收烘烤”、“分级收购”等专项行动,并根据技术重点调整,组织开展“揭膜培土”、“双打”、“灌溉”、“挖沟”等专项验收,并积极推行集约化湿润育苗技术等。
在这样的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中,该烟区种植规模达100亩以上的种烟大户达到473户。烟农专业合作社主导下的专业化育苗服务比例达到100%,土壤改良、起垄移栽、植保、揭膜培土、双打和采烤等环节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4%、77%、73%、70%、90%和80%,有效满足了规模种植的需要;户均规模从2010年的27.61亩增长到2015年的70亩;户均收入从2010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0万元左右。
现代烟农、现代服务、现代管理、现代物流、现代技术、现代设施——“六个现代化”,赋予了皖南烟叶公司现代发展的精神灵魂,让这个企业在推进产品转型、生产方式转型和管理方式转型之路上披荆斩棘,打造出了中式卷烟品牌最为浓郁的一抹天香,也攀升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全国典范。
新闻推荐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健康养生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