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一幅“十二五”绘制的“文化宣城”长卷,在“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带动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匠心独运,非遗保护传承流光溢彩,群众文化活动姹紫嫣红,文物保护精雕细刻……一城山水满城诗、遍地文化皆是景!
这一幅长卷,值得细细品鉴——
细描摹——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宣城市建成村级文化广场585个,村文化活动室796个,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各县市区都建成(或完善)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本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全部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8%。
2015年12月28日,记者来到郎溪县姚村乡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上,学生们正在打篮球。农家书屋里,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读书。楼上的电子阅览室还有两位年轻的农民,在网上查阅种植技术资料。文化站站长熊奎告诉记者:“我们的农家书屋‘富裕\’得很!目前有6000多本书,100多盘光盘,30多种报纸杂志。”附近的村民,走几步路,就能读书、上网、健身,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今天,宣城市所有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成文化活动室。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个集阅读、体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文化新平台,正成为农民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第一选择”。
不仅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红红火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大步提速。总投资1.8亿元地级市中体量最大的市图书馆新馆,正在完善内部设施。
这个城市建筑新地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落成,都体现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的底蕴和“山水诗乡”的特色。外观上,书匣式的设计,笔墨纸砚元素的妙用,匠心独具。在市文广新局局长沈筱华看来,这个新图书馆,承担的使命,不仅是单纯的藏书读书之所,更是一个综合文化活动交流中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精神地标”。
2015年,全市7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与63个乡镇站点建立了总分馆制,开展了阅读推广联盟活动,馆际互借的借入借出文献总量达到17042册次。
施重彩——
让非遗传承有活力
★“十二五”:截至2015年底宣城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45项。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3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2015年10月24日,第七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在宛陵湖畔开幕。这是文化活动的盛会,更是“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文化魅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开幕式上,宣笔制作、皖南剪纸、绩溪上庄宫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为盛会增添了一道重重的华彩,让人留下深深的念想。而连续两年举办的“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月活动,各类民俗非遗的展演,更是给宣城市民带来了文化大餐。
“非遗保护与传承,关键是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科科长黄寿元认为,最好的保护与传承,就是让非遗走进现代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它。
5年来,市文广新局扎实开展了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夯实非遗保护基础。截至2015年底,宣城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区、县四级名录体系。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跳五猖等6项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宣纸制作大师邢春荣、徽墨制作领军人汪爱军、皖南花鼓戏名家杨玉屏等6人,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宣城市在申请建设非遗生产基地方面,取得大突破。先后争取到国家、省级非遗项目资金扶持近1600万元,绩溪县被列为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中国宣纸集团、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建设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10家。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2014年10月的一天,对郎溪县涛城镇庆丰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从此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多了一个年轻而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团市委选派到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的金伟。 &n...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