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郎溪县涌现出了不少种粮大户,粮食种植的面积和产量,都是一年更比一年高。而在飞鲤镇的三溪村,华翠农产品种植家庭农场主陈福群,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有限的田地里,做起了精细文章,把普通的水稻,种成了有机大米。
一
近日,陈福群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他的有机水稻获得北京五岳华夏管理中心颁发的“有机转换认证”证书,这也是郎溪县第一张有机水稻认证证书。
陈福群是飞鲤镇有名的种田大户,种水稻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前几年,陈福群也种了两千多亩的水稻,可规模和产量上去了,经济效益却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于是,头脑活络的他,便想着在种田的精细功夫上做文章。“我们现在总结一个经验,种多不如种少、种少不如种精,从这一点出发,做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农产品,往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我想做有机水稻。”陈福群说。去年他划出了32亩水稻田,试种了有机水稻,当年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
“有机品种对土壤、环境要求都很苛刻,不但需要精细化种植,而且还要科学生态。”飞鲤镇三溪村书记邹子发告诉笔者。在飞鲤镇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扶持下,陈福群对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进行了小型灌区改造,建起了农用水隔离带,完善了基础设施。
“种粮,土质是关键,冬季我们就让农田休田。”陈福群告诉笔者,种植有机水稻,做起来远比说的难。三十来亩的田地,从农田的选址、土壤的农残、管理灌溉,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有关机构的认证检测,标准严格到近乎苛刻。三溪村的农田生态环境良好,周边又没有工业污染,最适合不过了。“灌溉用的是井水,井水没有污染,只用地下水,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基地里的有机水稻,从用水用药等方面,都和其他田地的农作物分隔开来。基地里,还打了三口井,每口井可保证100亩水稻的灌溉需要。
从秧苗种到田地里开始,陈福群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三十多亩有机水稻上。在水稻生长的每个时期,来自北京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都要跟踪检测,只要有一项指标不合格,那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为了让水稻符合这些严格的标准,陈福群在田间管理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为了保证水稻的品质,陈福群从病、虫、草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为防止水稻的病害,从选稻种就开始严格把关,选择优质抗病强的品种。在治虫方面,选择太阳能灯来除虫,这种灯可以散发雄性激素,吸引雌虫并杀死,从根本上解决了虫害,白天吸收太阳光,晚上自动打开灯,没有任何耗能。说到除草,陈福群骄傲地介绍道:“我们采用的是稻鸭套养的立体养殖系统。鸭子会吃掉稻田里的杂草,粪便还会留在稻田里,作为天然的有机肥料,一举两得。”以田养鸭,以鸭护稻,有效地保障了有机稻米的品质,实现了稻鸭双丰收。“一亩田七只鸭,三十多亩田两百多只鸭子,十分钟就能将田里的草吃干净,对我们种有机稻是非常好的一个手段。”
三
一季的耕耘努力换来的是丰收的喜悦。陈福群的三十多亩有机水稻,顺利通过了京五岳华夏管理中心的检测认证,拿到了全县第一家农产品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也就是说,他的有机水稻有了通往高端消费市场的通行证。同样是水稻,价格会比普通水稻翻上好几倍。
在谈及产量低的问题上,陈福群笑呵呵地说道:“我的有机水稻效益要远超普通的水稻。常规水稻虽然产量高,但是丰产不丰收,我的有机稻虽然产量低,但是价格高。”他的“华翠”有机大米第一年上市,就卖到了每斤七八元的好价钱,即使价格偏高,也仍然吸引了许多注重食品品质的客人慕名前来购买。“许多人会打听,有很多的回头客,现在几十亩的效益能抵上过去几百亩的效益。”
在陈福群看来,如今凭老传统种田,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求产量求质量,依靠品质做文章,陈福群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收的新路子。今年他不仅准备扩大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还建造了64亩大棚,用来种植浅水藕。大棚里种植的藕,能提前一个月上市,抢先占领市场,卖出好价钱。
陈福群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有机水稻种植这篇农业大文章,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让郎溪的大米打入高端市场。
新闻推荐
郎溪讯 近日,市公安局公布了2015年组织开展的全市公安“微课程”征集与评选活动结果,郎溪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黄有苗、姚伟制作的《从一起小案学侦查思路》获得了第三名...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