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的传统,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从古代早期的信访雏形“告御状”,到新时期的信件上访、网络上访。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我国的信访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后率先推出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到1982年制定《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到2005年国务院颁布《信访条例》、2006年《安徽省信访条例》的出台,再到党的十八大后,“阳光信访”的提出,我国现代信访制度逐步走上法制轨道。信访制度的建立是在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向法治轨道靠近的一个过程,国家逐渐建立了一套规范、透明、公正,真正解决群众问题的信访制度,使信访工作实现法治化,逐步改变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思想误区。今年是《安徽省信访条例》修订实施10周年,信访工作制度的改革,既让信访人看到了依法信访、解决合理诉求的春天,又让依法信访、依法行政变为工作常态。就此,我浅谈一下两方面的见解。
近年来,随着郎溪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纠纷的社会矛盾问题也纷至沓来,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郎溪县委、县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信访条例》,以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为主线,以化解信访积案和解决突出信访问题为核心,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领导包案、开门接访为突破,积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畅通信访渠道,着力创新工作方法,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过去群众上访,要么跋山涉水到地方权力机构找领导,要么托人写一封申诉“冤情”的书信寄给认为能解决问题的领导。不但耗时耗力,而且收效甚微,空跑一趟或者石沉大海的现象是时有发生。当下,互联网已成为中国人生活、工作中无法缺少的一部分。4亿多网民日渐成为这个社会的发声主体,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把信访工作和互联网相结合,让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户就把问题反映给政府各级部门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于是“网络信访”应运而生,其以网络为载体,为群众提供一个参与政治的机会和平台,“网络信访”作为一个新的信访渠道,真正实现了“上访不如上网”,大有逐渐成为群众信访主流方式的趋势。郎溪县政府顺势而为,建立了网络接访平台,以提高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为目标,持续推进“网络信访”建设工作。不仅为人民群众的漫漫上访路开辟了一条捷径,避免了有关部门对上访者的“围、追、堵、截”;而且还避免了人民群众找人办事看他人脸色的尴尬境地,使得人民群众有冤可诉,有难可求。
每到书记、县长接访日,信访局门口口熙熙攘攘,来表达诉求的群众聚在一起谈论着。不难看出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开门接访工作是最直接的群众工作,许多信访问题看似事小,但对具体信访人来说都是大事。群众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党和政府也是通过妥善解决这些具体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之基。郎溪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开门接访作用,通过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等方式与群众密切联系,消除党委政府与群众的隔阂,营造“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26日下午,国家防办副主任符传君率国家防总工作组来宣,检查指导宣城市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省防办防汛抗旱督查专员何平随行。市领导姚玉舟、韩军、张黎勇等...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