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 戴耕玖
在古代,人们称热水为“汤”,所以,黄山的温泉就名为“汤泉”;又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汤泉中沐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故而又称为“灵泉”。唐开元年间(730年),洛阳来的志满和尚在对岸建寺庙,名“汤院”;唐大历年间(779年),歙州刺史薛邕,在泉上建起庐舍供人洗浴。也就是在这一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北范阳(今北京附近)一户穷困之家出生了一个名叫“贾岛”的小孩。几十年后,已以“苦吟”著称的诗人贾岛,来到了黄山温泉上的那间与他同岁的庐舍。
此话绝非笔者妄说——在马鞍山李白墓园内,有一方刻于清同治三年(1877年)的小石碑,上刻“唐诗人贾岛墓”。这块小墓碑,印证了黄山的古志书上关于贾岛晚年曾到过当涂,并溯青弋江而上,寻访李白遗踪,两次到过黄山的记载。在唐代,从当涂、宣城到太平是相当方便的,有舟筏车马,而太平县城仙源离黄山仅二三十里,到南面的汤泉也不过七八十里。
关于黄山温泉的妙处,明末文人吴士权说得最好:“炎曦浴之,如漱帝浆;凉飚浴之,如蒸旸谷;饱浴之,忽饥;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开朗;劳浴之,荣卫安和。”吴士权所描述的温泉的奇妙效果,在贾岛身上得到证实。
一番沐浴之后,贾岛的灵感激发,心胸豁然,性情大变;不再枯寂苦吟,清奇僻苦,而是笔触丰满,欢悦畅快;他不再“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笔端泉涌,近两百字的《纪汤泉》一挥而就:
维泉肇何代?开凿同二仪。五行分水火,厥用谁一之?
在卦得既济,备象坎与离。下有风轮煽,上有雷车驰。
霞掀祝融井,日烂扶桑池。气殊礜石厉,脉有灵砂滋。
骊山岂不好?玉环污流脂!至今华清树,空遗后人悲。
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
伐毛返骨髓,发白令人黟。十年走尘土,负我汗漫期。
再来池上游,触热三伏时。古寺僧寂寞,但余壁上诗。
不见题诗人,令我长叹咨!
在这首诗中,他不再“推敲”词句,而“推敲”起“五行分水火,厥用谁一之”的温泉之谜——都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在这里却能水火不分,融而为一?是火神祝融院子里的井泉?是太阳沐浴的“扶桑池”?他“推敲”出的“水火相容”之因,是“脉有灵砂滋”,是暖热的朱砂矿,酿热了山泉。
也实在是厉害,他第一个“推敲”出的朱砂泉的说法,竟延用了1100多年,直到1914年,教育家黄炎培还认为“黄山的确产朱砂”。
诗风瘦冷,忧国忧民的贾岛在汤泉边想起华清池酿成的“安史之乱”,不过,他“一濯三沐”,沐浴良久,十年的尘汗随水流去;他冷清的心被温暖,“六凿还希夷”,不再为六情所困,产生了“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曰之夷”的空灵超然之感。他感慨“此水真吾师”。
贾岛写下《纪汤泉》约30年后,说自己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的杜荀鹤读了这首诗,孤身一人,不顾天寒,路途难行,毅然进山来寻找黄山温泉。他的感觉与贾岛差不多:
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
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
关于黄山温泉的成因,现在权威的资料是说,远古时的燕山造山运动,将现在桃花峰北面青色的沉积岩与紫云峰南面麻色的花岗岩挤压在一起。两种岩石不融合,中间存在着一条裂缝。溪水沿着缝隙流入,每流下100米,温度便上升3℃。这裂缝深达1500多米,地热便使水温升到40多℃。关键的问题是,这条裂缝不是走直线的,而在名泉桥这个地方来了一个急转弯,造成地下裂缝中径直流动的热水受阻而溢出地面,这就形成了温泉。至于泉中出现的红水也不是朱砂,而是地壳运动造成的。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时,温泉中就冒出过赤红色的水。
新闻推荐
黄山戴耕玖慈光寺西北隅是一处清静的小山窝——溪流几缕如丝如弦,清泉一汪如玉如月。翠竹青松、木兰木莲、香椿香榧的绿荫中,矗立着一座花岗岩浮屠石塔。塔上刻写着:“明赐紫开山普门禅...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