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所的畜牧专家们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目前,这些新成果已经“接地气”,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地方黑猪效益高
安农大的殷宗俊教授是安徽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他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安徽省地方良种培育出“高繁殖力圩猪”等优质新品系。 “现在优质黑猪的最低收购价格每斤15元,200斤重的出栏生猪就要3000元,与那些洋猪比起来,养殖户每头至少多卖500元。 ”殷宗俊告诉记者。
“我觉得必须要解决养猪户最棘手的问题,新品种才有市场,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殷宗俊对记者说,圩猪产于安徽省芜湖、宣城一带,其肉质按国际标准不仅得分最高,而且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可近亲繁殖的猪种之一,堪称世界猪种中的“大熊猫”。但是有两大因素制约了圩猪的发展,一是繁殖性能不高,产仔数在10—11头左右,明显低于地方猪的产仔数量,不利于产业化发展;二是腹泻率高,圩猪拉稀直接导致猪病增加,生长速度缓慢。如果不解决这两大问题,农民不会喂养圩猪,这一品种就有可能消失。正是因为问题紧迫,所以我们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去年培育出“高繁殖力圩猪”。目前在全省已经推广5万头,母猪繁殖力提高了1.2头,仔猪腹泻率低于5%。
三黄鸡“飞”得远
提起安农大动物科技学院的耿照玉教授,只要从事养殖业的人都知道,他是业界的“明星教授”。耿教授经过十几年潜心钻研,培育出生长速度较快,肉质又比较接近土鸡的三黄鸡新品种—五星黄,并顺利通过省级审定。目前,仅皖南某养殖公司就饲养繁育祖代三黄鸡1万套、年存栏父母代种鸡50万套,年提供商品鸡苗5000万羽,规模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
耿照玉说,该鸡具有体型小、外貌“三黄”(羽毛黄、爪黄、喙黄)、生存能力强、产蛋量高、肉质鲜嫩等优良特点。与白色羽毛的肉鸡相比,三黄鸡的生长速度虽然要慢一些,饲养周期稍长,但其肉质细嫩、皮薄、肌间脂肪适量、肉味鲜美,所以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该品种的三黄鸡市场价格最近几年一直比较稳定,养殖户利润较高,比肉鸡养殖增加利润近三成。 ”耿照玉说。
“科研成果要走出‘温室\’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农业产业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脱胎换骨。 ”耿教授给自己定了调:墙内开花墙外香,用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为产业壮大助力。 “今年要继续研发出家禽类新品种推广到各大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真正打出安徽自己的品牌禽业。 ”他告诉记者。
发酵床养猪待发力
发酵床养猪是近几年在养猪业兴起的新型养猪模式,安徽省是从2007年开始引进的。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郑久坤告诉记者,发酵床养猪是通过参与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牲畜抗病能力,促进牲畜健康生长。
“目前在全省500家养殖企业中已经发展了42万平方米的发酵床养猪,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遇到不少问题。 ”郑久坤对记者说,一是前几年某些企业夸大宣传,误导养殖者,一些养猪户在应用中失败,导致他们对发酵床养猪不信任;二是发酵床养猪技术含量较高,一些小散户不容易掌握;三是发酵床养猪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一些养猪户不愿意投资;四是发酵床需要的锯末等也受到资源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采取典型带动的方式,深入基层多次开展培训,引导相关资金向发酵床养猪投入。郑久坤告诉记者,将来的养猪补贴要向使用发酵床养殖的猪场倾斜,鼓励养猪户采用这一模式。
本报记者刘刚
新闻推荐
吴广宏是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裘公社区刘村组人,他既是一名社区干部,又是一名科技种菜示范户。吴广宏和别的菜农种菜不同,他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蔬菜销售的时间、品名、单价、产...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