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宏是宣州区水阳镇裘公社区刘村组人,他既是一名社区干部,又是一名科技种菜示范户,虽然他种的蔬菜不多,但种菜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在全社区却是屈指可数的。丹桂飘香、稻菽金黄的季节,记者走进吴广宏的农家小院,倾听他娓娓道来的“种菜经”。
吴广宏和别的菜农种菜不同,他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蔬菜销售的时间、品名、单价、产量和金额。譬如:去年4月28日丝瓜单价2元/斤,今年同期单价3.5元/斤;再譬如:截至去年9月17日,他家两个大棚的丝瓜产量27923市斤,售价60092元;今年同期产量31387市斤,售价52434.5元。“之所以记录如此翔实,主要是便于算账对比,安排好来年种植茬口,做到科学种菜‘一本全知\’!”吴广宏如是说。
“搞大棚蔬菜比老套路种田要划算得多。”正在一旁摘菜的吴广宏妻子王翠萍插话道:“一般一户菜农一个大棚,净赚万把块钱不成问题。”吴广宏家2.5亩菜地4个大棚去年卖菜毛账8.1万元,净赚6万元;今年到目前为至毛账7.5万元,净赚5万多元。“我家种菜的效益比一般农户要好,主要得益于科技种菜,才保证了优质优价、丰产丰收!”
蔬菜怎么种,销路在何方?这是每一个菜农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吴广宏在搞好村级事务的基础上,按照社区两委的发展思路与要求,注重引进蔬菜良种良法,经常外出考察市场,用他的话说:如果蔬菜种不好,怎样能体现一名农村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呢?如果没有畅达的销路,“菜贱伤农”会影响到蔬菜基地的稳固和长远发展!
没有技术,吴广宏拜山东寿光蔬菜技术专家为师,认真领会种菜的每一个环节和技术要领,同样他的“小本本”也发挥了大作用,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直到掌握整畦、育种、抹叉、治虫、定花、定果等全套技术;没有资金,他在项目区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拿出1.3万元用于发展钢筋大棚,相继栽种上“杭椒”、“茄子”、“黄瓜”和“樱桃西红柿”,结果2009年获利近2万元。
初尝甜头的吴广宏,没有停下脚步,次年他尝试改种“丝瓜”新品,结果“一炮打响”,获得不菲收益。据介绍,丝瓜产量高,一个大棚产量15000市斤左右;收获期长,从3月下旬上市一直延续到11月下旬下市,有8个月之长;茬口好安排,一季丝瓜,一季莴苣,复种指数高,综合效益好。然而,要丝瓜产量高、品质好又谈何容易,“今年迟些时候,我准备再到山东寿光自费学习,把种植技术往上拔一拔,力求达到丝瓜规格齐整、无‘歪瓜劣枣\’。”
为了大力拓展市场销路,吴广宏外出跑得勤,眼睛盯着餐桌转,近至宣城、芜湖、湾沚一带,远到江苏南京、浙江萧山、上海巢安市场和江桥市场等地,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之中,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起良好的产销对接关系。在吴广宏家的储藏室内,记者看到有6满筐丝瓜整齐排列,其中每根丝瓜顶端还缀着黄色小花,“这些都是今天早晨刚采摘的,新鲜得很呢”,“明早就能发往芜湖市场了,批发价格还不错”。
如今,在吴广宏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下,裘公社区蔬菜大棚面积稳定增加到200多亩,涌现出职业化菜农80多户,当地的名优蔬菜通过伟伟净菜公司也相继“走进”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麦德龙等知名超市的货栈柜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0月15日至19日,民盟宣城市委会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宣城市委会主委张玉峰就调研工作提出要求,并参加了部分学校的调研。民盟宣...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